我是这样教作文的
发布时间:2025-08-29 20:05 浏览量:1
我是这样教作文的
文章来源: 黄昏纽扣 黄昏纽扣
教初中作文二十多年,脑海里最清晰的不是后来学生写出的那些动人文字,而是刚入职时自己的急功近利。那时满脑子都是“快速提分”,总认定“出成绩”才是对教学的交代。
要是学生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像样的作文,我就干脆让他们背满分范文,甚至抄段落拼凑成篇,全然没注意到他们握着笔的手有多僵硬,本子上的字有多勉强。
第一次布置“身边的人”这个题目,有个女生写了街道上修鞋的老爷爷,文字里满是细碎的日常:“老爷爷修鞋时,总把我的白球鞋放在最上面,怕被别的鞋子蹭脏。他用锥子扎鞋底,手会微微抖,却从没扎错过地方。”
可我当时只觉得“格局太小”,提笔就在评语里写:“可结合‘工匠精神’深化主题,让立意更深刻。”后来再翻她的作文本,发现这段被轻轻划掉,改成了“老爷爷身上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生硬得像两块拼不拢的积木。
那一刻我猛然醒悟:我哪里是在教她写作文?分明是在逼着她丢掉自己的眼睛,看不见眼前真实的温暖,更遑论让文字带上生活的温度。
真正的转变,是从一场“细节放大镜”活动开始的。那天我抱了个旧闹钟进教室,把它放在讲台上:“大家仔细看看,这个闹钟除了‘会响’,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最后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男生慢慢举手:“闹钟背面贴着张小贴纸,上面的小熊缺了一只耳朵——跟我去年丢的那张贴纸一模一样。”
我把这些细节一一写在黑板上,笑着跟他们说:“写人也是这样,不用总说‘他很善良’‘他很认真’,就写他‘把白球鞋放最上面’‘手微抖却没扎错’‘闹钟背后的贴纸’。这些藏在角落的小细节,比空泛的道理更让人记一辈子。”
那天的课后练习,女生重新写了修鞋爷爷:“爷爷的修鞋箱里,总放着一块干净的白布,每次修完鞋,都会用布把鞋边的灰擦得干干净净。有次我的鞋带断了,他从箱子底翻出一根红色鞋带帮我系上,笑着说‘小姑娘爱漂亮,红鞋带配白鞋正好’。现在每次路过他的摊子,他抬头笑时,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朵慢慢绽开的菊花。”
我把这段话抄在范文本的第一页,用红笔批注:“能看见‘红鞋带’和‘皱纹’的眼睛,比任何华丽辞藻都珍贵。”
日子久了,我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差距很明显:有的能轻松捕捉生活里的小细节,有的连完整叙述一件事都费劲,再用“一刀切”的方法显然行不通。
于是我开始试着分层教学。
对暂时找不到写作方向的学生,我让他们从“五感日记”起步,每天只写“看见的颜色、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比如“早餐店的油条是金黄色的,咬下去‘咔嚓’响,空气里飘着芝麻的香味。”
对能写出简单故事的学生,我引导他们加一点“小波折”,比如写“帮妈妈买酱油”,可以加一句“选好酱油转身时,不小心把货架上的醋碰倒了,正手足无措时,超市阿姨递来纸巾说‘没事,擦擦就好,下次小心点’。”
对已经能写好细节的学生,我鼓励他们多写“心里的小想法”,比如“看到妈妈头发里的白丝,突然想起小时候她帮我扎辫子时,手指轻轻绕着我头发的样子。”
有个男生以前写作文,总爱堆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类成语,写出来的文字像隔了一层雾,我便把他归到“五感日记”组。
直到有次让写“家里的老物件”,他写了爸爸的旧手机:“爸爸的手机后壳裂了道缝,他用透明胶带缠了两圈,说‘还能用,换了可惜’。每天下班回家,他都坐在沙发上刷工地群里的消息,手指在屏幕上滑得很慢,有时还会对着工友发的施工照片愣半天。有次手机突然黑屏开不了机,爸爸对着充电线插了又拔、拔了又插,最后挠挠头说‘它也累了,跟我这腰似的’。我帮他把手机放在充电器上,充电灯亮起来时,屏幕反射的光映在他眼角的细纹上,像落了点星星。”
我在班里念这段话时,男生红着脸说:“我就是看爸爸蹲在茶几旁修手机,眉头皱得像打了个结,突然就想这么写了。”
后来他写的《爸爸的“老伙计”手机》,在学校作文比赛里得了一等奖,他拿着奖状跑来找我:“老师,原来不用‘岁月如梭’,写爸爸缠胶带的手机、皱着的眉头,也能写出让人记住的作文。”
再后来,我们班多了“生活观察本”,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节奏。
这些句子没有复杂的结构,却像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果子,带着新鲜的生活气息。
有次让写“一件难忘的事”,之前写修鞋爷爷的女生,写了帮爷爷看摊的经历:“那天爷爷要去买午饭,让我帮他看会儿摊。有个阿姨来取修好的皮鞋,我翻遍了工具箱都找不到,急得满头大汗。阿姨却笑着说‘不急,我等会儿再来’。后来爷爷回来了,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每个人的鞋样和取鞋时间,我的名字也在上面,写着‘白球鞋,红鞋带’。”
我把这段话念给全班听时,女生轻声说:“以前总觉得作文要写‘大事’,现在才知道,爷爷的小本子、阿姨的等待,这些小事比任何‘大事’都难忘。”
现在我们每周都有“细节分享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愿意站到讲台上读自己的文字。
有人读“妈妈的头发里藏着一根白头发,我想帮她拔掉,她却笑着说‘留着吧,这是你给我长的’”;有人读“爸爸的旧手机现在还能用,只是充电时会发烫,就像爸爸干完活后暖乎乎的手”;还有人读“修鞋爷爷的摊子,冬天会挂一块小棉帘,夏天会撑一把大伞,他说‘不能让等修鞋的人冻着、晒着’。”
每次分享会结束,教室里都安安静静的,好像每个人都在心里,把这些温暖的细节轻轻存了起来。
前阵子收到那个女生的来信,说她在大学里加入了校文学社,最近写的《食堂里的张阿姨》登在了校刊上。
信里她特意抄了一段:“食堂张阿姨打菜时,总给我多舀一勺青菜,说‘小姑娘得多吃菜’。有次我不小心把汤洒在桌上,她拿来抹布帮我擦,手指在油腻的桌面上蹭来蹭去,却没说一句责备的话。擦完后她从口袋里摸出颗薄荷糖给我,说‘别慌,下次小心点’——这让我想起以前写修鞋爷爷的红鞋带,原来不管在哪,藏在小动作里的暖,都是最好的作文素材。”
她还在信末写:“老师,现在我写文章,总会先找‘张阿姨的薄荷糖’这样的细节,终于明白您说的‘细节里藏着爱’是什么意思了。”
想起去年夏天,那个写手机的男生,在“生活观察本”的最后一页画了个小小的手机,旁边写着一行字:“作文不是硬写出来的,是看见的——看见爸爸缠胶带的手机、修鞋爷爷的小本子、妈妈的白头发,就能写出好作文。”
其实教作文哪有什么诀窍?不过是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思,先陪着学生看清眼前的生活,再顺着他们的脚步分层引导,从看见“红鞋带”“旧贴纸”开始,慢慢学会把心里的感动真真实实地写下来。
好比园丁照料小苗,不贪求它早早开花、快快结果,只耐心看着它慢慢抽枝、稳稳扎根,总有一天,他们笔下的文字会带着自己的温度,成为能留住时光、打动人心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