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七夕回宿迁:蹲路边吃烤串,跟穿拖鞋的人碰杯喝到脸红

发布时间:2025-08-30 12:13  浏览量:1

8月29日七夕的宿迁,运河边的晚风裹着烤串的油烟味,在巷子里转着圈。夜市刚支起的塑料棚下,穿白衬衫的男人正蹲在小马扎上,手里攥着两串滋滋冒油的烤腰子,听见有人喊“东哥”,他叼着串转过头,笑出两颗小虎牙——没人会把这副模样,和那个在发布会西装革履的京东掌舵人联系起来。

两小时前,他还在市区的京东折扣超市里转悠。没清场,没挂横幅,就像个普通顾客推着购物车。货架上的洗衣液正促销,他拿起一瓶看成分表,理货员大姐没认出来,催他“小伙子让让,我要补货”。他笑着往旁边挪了挪,等大姐转过身,才指着价签问“这比线上便宜多少”。后来流传出的照片里,他白衬衫袖口卷到小臂,黑西裤裤脚沾了点灰,混在穿工装的员工里,真分不清谁是老板。

这种“分不清”,到了夜市更明显。他选了个角落的摊子,塑料桌腿晃悠悠的,老板要换张桌子,他摆摆手坐下:“就这挺好,小时候蹲路边吃惯了。”刚坐下,邻桌三个穿工装的年轻人红着脸过来,攥着瓶二锅头:“东哥,能……能跟你喝一个不?”他“嚯”了一声,抓起桌上的啤酒瓶,“砰”地碰了下,仰头灌了大半瓶,酒顺着下巴流到衬衫上,他抹了把脸笑:“我年轻时候在这摆摊,比你们能喝。”

老宿迁人都记得这不是客套。二十多年前的中山南路,有个瘦高个学生总在晚自习后支地摊,卖磁带和光盘,冷了就揣瓶二锅头暖手——那是没毕业的刘强东。后来他去了北京,成了新闻里的“刘总”,但夜市总有人念叨:“东哥当年蹲过的小马扎,现在还在老王家摊子底下呢。”

现在他真蹲回了小马扎。穿碎花裙的姑娘举着手机要合影,他把嘴里的烤串咽下去,拽了拽皱巴巴的衬衫,特意往姑娘身边凑了凑:“离近点,不然你妈该说我欺负你。”卖西瓜的大爷拎着半只瓜过来,他接过来就啃,汁水顺着手腕流,大爷说“超市里的瓜没咱本地的甜”,他点头应“下次让采购多收点家乡的瓜”。

没人觉得这是作秀。宿迁人见过他更实在的样子:疫情时他带车队送物资,防护服上写着“宿迁刘强东”;村里修桥,他悄悄捐了钱,碑上只刻“同乡人赠”;就连这次去的折扣超市,一半商品印着“宿迁特产”,从洋河酒到泗洪大米,价格比外地便宜两成。员工说他总在会上讲“京东的根在宿迁,不能忘本”,这话听着土,可他蹲在烤串摊前,用家乡话兑现着。

夜市的灯越亮,围过来的人越多。开出租车的师傅刚交车,揣着工牌过来:“东哥,我儿子在京东仓库上班,说食堂的饭比家里好。”他眼睛亮起来:“那必须的,顿顿有肉,管饱!”拎菜篮子的阿姨念叨“孙子的奶粉有点贵”,他掏出手机给助理发消息:“明天让母婴区搞个亲子优惠,宿迁的孩子优先。”

碰杯声此起彼伏,白衬衫早被油烟熏得发皱。有人问“这么大老板咋还吃路边摊”,他咬着烤串含糊道:“这摊的老板,当年借过我五十块钱交学费。”喧闹的摊子突然静了静——原来那些“接地气”的瞬间,不是刻意为之,是刻在骨子里的熟稔。就像他弯腰和穿拖鞋的路人碰杯时,腰弯得那么自然,仿佛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

网上有人说“作秀”,宿迁人不乐意了。他们晒出更多照片:东哥在村里给老人发红包,蹲田埂上看小麦长势,在菜市场帮卖菜大妈抬筐子。这些画面里,他的白衬衫总沾点土,笑容带着宿迁人特有的憨直,和发布会里的样子判若两人,却真实得让人心里发暖。

晚上十点,夜市收摊了。刘强东跟老板结了账,三百二十七块,扫码时多付了一百:“不用找了,下次还来。”老板急得往他手里塞袋刚炸的兰花豆,他揣着豆,跟没散去的人挥手:“过阵子回来,带北京的朋友尝尝咱宿迁的烤串。”

转身时,白衬衫后摆沾了片烤串签上的芝麻。没人喊“刘总”,大家笑着说“东哥慢走”,就像送别一个刚从外地回家的邻居。其实哪有那么多“总裁故事”,不过是个记得来路的人,在熟悉的烟火里,做回了最踏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