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冠军撕掉美国护照,面对威逼利诱,坚定表态此生只为祖国而战
发布时间:2025-09-01 15:41 浏览量:11
2024年,横跨亚欧美非的冰上竞技总决赛,朱易与伙伴一同拿下第三名的荣誉。
这个曾在北京冬奥会因失误被网暴到关闭评论区的女孩,如今用微笑回应着过往。
这个22岁的姑娘,从天才到被质疑,再到重新证明自己,十年的光阴,并不好走。
成为冰坛新星
2002年,朱易出生在美国加州的一个华人家庭里,爸爸是人工智能圈子里响当当的大拿。
父母给她取了个小名“悠悠”,来自“白云千载空悠悠”,既有诗意,也藏着对故土的念想。
小姑娘七周岁时,在电视机里瞥见一场冰面竞技,选手旋转腾挪的画面把她牢牢钉在原地。
她当即说想学花滑,妈妈二话不说辞了职,成了她的全职陪练,每天带着她往返冰场。
爸爸工作再忙,也常跟她说,我们的根在中国,别忘了家里的方向。
从那时起,冰场成了朱易生活的重心,妈妈的陪伴和爸爸的话,成了她练下去的最初动力。
7岁那年迷上花滑后,朱易每天雷打不动要上三小时冰课。
课后再加两小时体能训练,冰刀磨破了一双又一双,摔倒了爬起来接着练。
这种训练节奏,她硬是一口气扛了整整九个年头。
7年前的冬天,刚满十六岁的朱易踏入美国全国冰上舞蹈冠军赛的冰面。
她的转体、腾空、滑行动作连贯得没有一丝停顿。
这场比赛,她最终以167.69分的高分拿下冠军,比第二名足足领先35分。
美国花滑协会开出百万年薪、名校保送的优厚条件,想把这个天才少女留在本土。
只为祖国征战
美国花滑协会自然不想放走这个刚拿全美冠军的天才少女。
他们开出了百万年薪,还承诺保送名校,这些在别人看来求之不得的条件,朱易一点没动心。
这个时候,她心里早就有了方向,只说了一句:“我只为中国战。”
2018年,她加入了陈露主导的“晨路计划”,这是专门帮助海外华裔运动员回国发展的项目。
项目后来成了她归国的桥梁。
放弃美国国籍、办理归化手续的过程并不容易,中间有不少波折,但朱易从没犹豫过。
爸爸朱松纯听到闺女的选择后,心里被狠狠撞了一下。
他原本就惦记老家,这回干脆把硅谷的高薪合同扔一边,领着老婆孩子一起飞回北京。
就这样,一家人用行动说着“人在美国心在汉”的实在话。
朱易也正式成了中国花滑队的一员,准备为祖国站上赛场。
2022年北京冬奥会选拔赛上,朱易以732.60分的成绩拔得头筹,顺利锁定参赛名额。
她在那阵子,承载着中国花滑女单打破欧美长期垄断的期待,成了赛场上备受瞩目的热门。
朱易是首回站上大型的国际赛场,人们都忽略了,她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
小姑娘在训练时旧伤突然复发,比赛中两次出现明显失误,最终只排在第27位。
成绩出来后,网络上的质疑声铺天盖地,有人骂她“靠爸爸上位”,还有人让她“滚回美国”。
赛后镜头里,她对着分数表哽咽着计算分数,满是内疚和自责,让人看着心疼。
没多久,小易干脆把社交平台上的留言功能关掉,整个人陷入低谷,一度萌生了退役的念头。
重整旗鼓
首都赛事的失利压在朱易心头,那段时间,她甚至不敢看冰鞋,心里想着要不要就此退役。
2023年,朱易终于做出了新的决定,她考上了心理学系,想从书本里找找走出困境的答案。
因为一次机会,她还发表了一场题目为《相——真相 假相 幻相》的演讲。
演讲的时候,朱易没说什么大道理,就是把自己冬奥前后的心理变化摊开来讲。
她坦白了当年对金牌的执念,失误后的自我怀疑,慢慢明白自己的感受才最真实。
课余时间,朱易没彻底离开冰场,她加入了北大校园冰协,和同学们一起训练、比赛。
首都高校滑冰比赛上,她带着队友一起拼,最后拿了团体亚军。
朱易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突然觉得,冰场好像没那么可怕了。
这个曾被网暴击垮的女孩,正在学习里,在和队友的并肩中,一点点把自己从低谷里拉出来。
2024年,那场洲际冰上对决的赛场里,朱易再度亮相世界级舞台。
这一次,她与同袍合力摘取了第三名。
比赛里,她的技术稳定性比以前好了很多,那个曾经让她失误的连跳动作,现在成了得分点。
3f2a2a的连跳干净利落,她拿到了不错的分数。
以前带她训练的教练看了比赛说,朱易现在的心态比冬奥那会儿成熟多了。
她场上不慌,就算有点小瑕疵也能稳住。
有许许多多的运动员在为着国家征战,像是竞走的梁瑞、学链球的王铮小姐姐。
她们中有的人没能站在最高点,有的项目太过小众不为人知。
但只要抱着为国的心,尽最大的努力去拼搏,那就是好样的。
如今的朱易,一边在北大心理学系上课,一边继续着花滑训练,爱花滑的心从来没变过。
当年,朱易推掉美方开出的七位数美元年薪合同,谢绝常春藤盟校保送名额。
她更是顶着舆论压力,把已入手的护照交回,转身离开全美第一的头衔。
可以说,她在说出“我只为中国战”那天起,就把根扎在了祖国的冰场上。
北京冬奥会的失误让她成了网暴的靶子,“靠爸爸上位”“滚回美国”的恶评像冰刀一样扎心。
她甚至关闭了评论区,躲在宿舍里不敢看冰鞋。
可低谷时,爸爸那句“你的根在中国”总在耳边响,母亲陪她走过九年冰场的身影也没忘。
后来她考进北大学心理,在校园冰协带着队友拿亚军,慢慢走出梦见冰场却不敢靠近的阴影。
原来热爱不是永远站在顶峰,是摔疼了还想爬起来再试,就像那些默默为祖国争光的运动员。
视障男子足球队已把亚洲杯冠军抱回家六次,队员们摸着冰壶柄为国出征,却没多少奖金。
田径世锦赛上,九位女将零宣传拿下九块奖牌。
镜头扫过她们晒黑的脸,没人知道她们训练时磨破了多少双鞋。
为国争光从不只有金牌一种样子。
那些在冰场、赛场、训练场摔过无数次,却还愿意为五星红旗再拼一次的人,都是真的勇士。
现在朱易还在滑,或许未来她不会再拿多少冠军。
但她告诉我们:真正的热爱,是在最痛的跌倒处,依然愿意为那片冰场,重新穿上冰鞋。
当我们为金牌欢呼时,是不是也该给这些念着祖国、守着热爱的运动员,多一点掌声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