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为何会滑?最新研究颠覆200年物理认知

发布时间:2025-09-06 17:26  浏览量:1

很多人都有过冬天在结冰路面滑倒的经历。从小我们就知道,冰之所以滑,是由于压力或摩擦使冰面快速融化,产生一层水膜。这个说法已经流传了差不多两百年。不过,德国萨尔大学最近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使冰变得滑溜的并非压力或摩擦力,而是分子层面的隐藏力。新发现表明,偶极相互作用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破坏冰的结构。

研究人员发现,冰面滑溜并不是因为压力和摩擦导致融化,而是分子间的“偶极相互作用”在起作用。简单说,冰分子和鞋底分子存在电荷差异,这种差异会扰乱冰面原有的分子排列,使冰面变得混乱,最终形成一层很薄的液态水膜。这层水膜才是让人滑倒的真正原因。

当一个分子里同时存在“部分正电”和“部分负电”时,就形成一个偶极子。冰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本身就有极性。在零度以下,水分子排列成整齐的晶格,形成坚固的冰面。当鞋底或滑雪板接触冰面时,分子间的偶极相互作用会破坏这种秩序,让冰面变得无序,甚至变成液体。

以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在非常低的温度下无法滑雪,因为温度太低,不会有水膜产生。但新的研究表明,即使在零下40摄氏度,甚至接近绝对零度时,冰的表面仍然会形成一层液膜。只不过这层液体的黏度非常高,比蜂蜜还稠,人几乎感觉不到,也无法真正“滑动”,但它的确存在。

图示展示了当其他物体(例如滑雪板、冰鞋或鞋底)与冰面接触时,水分子原本有序的晶体结构突然被破坏。

这意味着,教科书里流传了近200年的经典解释并不够完整。冬天路面结冰时,人滑倒的原因,不是鞋底压力使冰融化,而是微观层面分子间的电性作用,让冰的表面“自带润滑”。

对普通人来说,摔倒的原因或许并不重要。但对物理学界来说,这个发现颠覆了沿用了200年的理论。科学家们正在重新思考冰在极端条件下的物理特性,这不仅会改变我们对日常现象的认识,还可能为材料科学、低温物理,甚至未来的工程设计带来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