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你过得不好,是因为你不够努力吗?

发布时间:2025-09-06 19:14  浏览量:1

无论个体是否努力,只要仍处于工人阶层,就始终受资本强迫。所谓的“自主选择”,本质上并未脱离这一框架。有人可能会反驳:“我能力强、有钱,不工作也能靠存款利息生活。” 这种观点恰恰暴露了对阶级概念的误解:

首先,持这种观点的人,默认自己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并脱离无产阶级,但他们忽略了,利息本身就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

其次,他们错误地认为“完成原始积累就不会被剥削”,这一认知更为荒谬。除了马克思主义所定义的“阶级剥削”,还存在一种“一般性剥削”:资本绝不会允许个体轻易完成原始积累,只要仍处于市场经济体系中,就会被隐形的经济制度、文化规则所剥削。

比如车子、房子、子女教育、父母养老、医疗开支…… 当生活被这些需求裹挟时,我们的选择究竟是“自主意愿”,还是“被逼无奈”?从本质上看,这种看似“主动” 的奔波,与“躺平摆烂” 并无区别,无论剥削是隐晦还是直接,强迫是硬性还是软性,“人才” 与普通人的处境并无本质差异:努力奔波终究是为了“几两碎银”,只是收入数字更高而已。

由此还衍生出“人的物化”:越是被标榜为“人才”,越容易丧失人情味,满眼只有利益,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电影《华尔街之狼》中,小李子的经典台词 “给我一万次选择,我也要西装革履坐在跑车里哭”,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但个中滋味,唯有当事人自己清楚。

生活中我们或许都听过这样的话:“我赚多少、你赚多少,就你也配评价我?” 这句话值得细品。需要说明的是,我并非否定“努力提升自己” 的价值,而是反对将“人才” 与“资本收益” 深度绑定的错误逻辑,这类观点将“提升自我” 简化为“赚钱”“获取选择资格”,却忽略了关键:即便从“木笼子” 搬进“金笼子”,本质上仍处于被束缚的状态。

真正的自我提升,应源于热爱与追求,指向真正的自由;金钱只是这一过程中的附加回报,而非终极目标。

回到“强迫” 的现实体验:对我们而言,感受最深的是“结构强迫”,看似有选择,实则每个选项都充满无奈,“躺平摆烂” 的出现也正源于此。我们能有“躺平” 的底气,是因为还有“农村” 这条退路;但对越南、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的人来说,感受最深的是“生存强迫”,不劳动就无法活下去。

举一个典型例子:在越南生产一双耐克鞋的工人,日薪可能只有三四十元;而美国销售耐克鞋的店员,时薪就能超过100元。这种差距的根源,正是“全球化剥削”,发达国家所谓的“体面生活”,本质上是榨取了欠发达地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国家层面如此,地区层面亦然:过去互联网上常见的“地域黑”,本质上也是对这种剥削差距的扭曲投射。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时代的一缕风,吹在个人身上也能将其吹上天。” 每个人都在努力,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赶上“风口”;可若所有人都去挤“风口”,那“风口” 本身也就不存在了。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市场经济中,“一方剥削另一方” 是必然结果,只是大多数人未曾察觉,或选择忽视。

最后,有必要明确三种“剩余价值” 的概念,这是理解剥削本质的关键:

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榨取的剩余价值,常见于低端制造业;

相对剩余价值:通过技术进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所获取的价值,多见于自动化产业链;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通过技术垄断、专利壁垒获取的超额利润,常见于高科技领域。

在这三种剩余价值的剥削逻辑下,所谓的“人才论” 根本没有讨论的意义,因为资本制度下的一切衡量标准,早已被简化为“金钱”。这源于资本的本质:它是一种以“自我增值” 为核心的生产关系,衡量“优秀” 的标准,变成了“谁能获取更多财富”。

在这种标准下,多少研究生多年的努力,比不上某些人靠“投机” 四年的收益?多数人内心不服,可当对方亮出银行余额时,却只能哑口无言。为什么?因为所有人都默认了“金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这就是资本带来的“异化”:它将人、情感、价值都异化为“可量化的商品”。

在这种异化的社会环境中,冷漠、浮躁、逐利成了常态。有人说“这就是现实”,可现实究竟是什么?是留守老人与儿童在深夜里的无声哭泣;是投机取巧的“小丑” 在台前耀武扬威;是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是被彩礼异化为“买卖” 的爱情;是为博流量不择手段的虚假营销;是人心冷漠、无人愿伸出援手的困境;是善良被嘲笑为“傻子”、利益至上成 “共识” 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