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倒众人推!被抓一个多月的释永信,又被拉出来反复“鞭尸”

发布时间:2025-09-06 15:54  浏览量:1

他曾经是少林寺的方丈,是“功夫经济”的操盘手,是开着奔驰进寺、保镖开道的“CEO和尚”。

如今,他是被河南佛协连发三文痛批的“六根不净之徒”,是“自种孽因、终食恶果”的反面典型,是舆论场上人人可踩的“破鞋”。

他,就是释永信。一个名字,两副面孔;三十年风光,一朝崩塌。

九月刚过四天,河南佛教协会一篇措辞激烈的文章,再次将释永信推上风口浪尖。

“行止失范、底线失守”“目无国法、罔顾教规”“追名逐利、肆意妄为”——这些词,不是用来形容街头混混的,而是官方对一位曾经德高望重的方丈的定性。

这不是第一次。

8月7日,中国佛教协会发声,称其“葬送个人法身慧命,破坏佛教教风”;
8月19日,再发声明,强调其“给全国佛教界抹黑”。

短短一个月,三次“鞭尸”,一次比一次狠,一次比一次不留情面。仿佛不把他钉死在耻辱柱上,就不足以平息众怒。

可问题是:你们早干嘛去了?

2011年,坊间传言释永信p娼被抓,没人信,只当是“嫉妒高僧”;

2013年,又传他有德国私生子、海外存款,舆论哗然,最后却以“查无实据”草草收场;

2015年,弟子释正义、释延鲁接连实名举报,连情妇姓名、私生女身份证号,都列得清清楚楚,可结果呢?还是“查无实据”。

可如今回头看,当年那些“谣言”,竟与官方通报中的“严重违纪违法”高度吻合。不是举报错了,而是调查太慢;不是证据不足,而是护短太久。

当年,他开豪车进寺,有人说是“与时俱进”;他频繁出席商业活动,有人说是“弘扬佛法”;他收徒无数、广结权贵,有人说是“影响力大”。

可一旦他倒了,同样的行为,就成了“追名逐利”“背弃沙门传统”。好与坏,不在行为本身,而在你是否还站着。

作家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过:“斗破鞋,是那个年代的娱乐。”

如今虽无“破鞋”之名,但释永信,却成了新时代的“精神破鞋”——人人可批,人人可踩,批得越狠,显得自己越清高。

有趣的是,批得最狠的,往往是当年捧得最响的。他曾是“少林IP”的缔造者,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是企业家争相合影的“流量大师”。

那时,谁敢说他一句不是?现在呢?谁不说他一句“活该”?

这让我想起一句扎心的话:“这个世界说你好的和说你不好的,往往来自同一批人。”

他们不是真的在乎佛法清净,他们只是需要一个“神”来崇拜,也需要一个“鬼”来讨伐。当神塌了,鬼就立起来了。

释永信的错,当然值得批判。

一个出家人,若真如举报所言,有情妇、有私生子、侵吞资产,那不仅是道德败坏,更是对信仰的亵渎。

可我们的愤怒,是否也掺杂了太多“马后炮”的快感?是否也带着一种“看神跌落凡尘”的隐秘兴奋?

我们愤怒,不是因为他嫖娼或有私生子——那是法律和纪律管的事;我们愤怒,是因为他让我们觉得自己曾经很蠢。我们曾真心相信他是“高僧”,曾为他的“少林传奇”感动,曾觉得“佛法也能现代化”。

结果呢?一切不过是场精心包装的“人设游戏”。被欺骗的羞耻感,最终转化成了最猛烈的道德火力。

释永信被查,是他咎由自取。

但他被反复“鞭尸”,却暴露了更深层的问题:我们太容易造神,也太容易毁神。

我们不需要一个完美的方丈,我们需要一个健康的监督机制。当年那么多实名举报,为何都“查无实据”?那么多商业活动,为何无人质疑其合规性?那么多财富流向,为何从未公开审计?

如果监督一直在线,或许释永信早就收敛了;如果制度不是“事后追责”,
而是“事前预防”,也许少林寺的招牌,不至于被扯得如此狼狈。

如今,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可当下一个“释永信”出现时,我们会不会再次集体失明,直到他倒下,才齐声痛骂?

真正的信仰,不是跪在一个“活佛”面前,而是对权力保持警惕,对真相保持追问,对自我保持清醒。

释永信的时代结束了。

但这场“鞭尸”大戏,不该是终点,而应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盲目,也照出我们的懦弱。

最后送他一句:你不是佛,别装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