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孟再平葬礼细节:儿子背草鞋送行,迈巴赫列队,百万抗癌针难留越剧魂

发布时间:2025-09-09 22:55  浏览量:1

在浙江台州的街头,近日出现了一幕令人震撼的场景:一支由多辆黑色迈巴赫组成的送葬车队缓缓前行,头车之上,安放着一位女子的遗照。她面容端庄,眼神中似仍透着往昔舞台上的熠熠光彩。车队所经之处,人群簇拥,无数人眼中含泪,自发地为其送行。

这一场景并非某位商业巨擘或流量明星的身后之事,而是一位越剧演员 —— 孟再平的葬礼。

让我们一同走进孟再平的传奇人生。

孟再平出生于诸暨,这片江南水乡孕育了无数温婉灵秀之人,也为孟再平的越剧之路埋下了最初的种子。15 岁时,她怀着对越剧的满腔热爱,踏入了越剧的艺术殿堂,开始了艰苦的学艺生涯。那时的她,或许还未曾想到,自己未来会在越剧舞台上绽放出如此耀眼的光芒。19 岁,孟再平迎来了人生中重要的时刻 —— 正式登台演出。当她第一次站在聚光灯下,身着华美的戏服,开口唱出第一句越剧唱腔时,台下观众的目光便被她牢牢吸引。她的嗓音,宛如黄莺出谷,清亮婉转,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带着江南水乡的柔情与韵味,丝丝入扣地钻进听众的心底。而她的表演,更是细腻入微,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将角色的情感诠释得淋漓尽致。从诸暨的小戏台,到上海的大舞台,孟再平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功底和对越剧的独特理解,逐渐声名远扬。

后来,孟再平扎根台州,在这里,她创办了 “孟孟越剧团”。这不仅是她艺术事业的一个新起点,更是她将越剧艺术传播给更多人的重要平台。在剧团里,孟再平既是团长,又是台柱子。她亲自指导年轻演员排练,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表演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每一场演出,她都全力以赴,力求将最精彩的越剧呈现给观众。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深情的梁山伯,还是《西厢记》中潇洒的张生,孟再平都能将角色塑造得深入人心。在台州的岁月里,她成为了当地戏迷心中无可替代的存在。人们为了看她的演出,常常早早地来到剧院排队购票,演出时,剧院内座无虚席,观众们沉浸在她所营造的越剧世界中,时而欢笑,时而落泪。

然而,命运却在孟再平的人生中掀起了一场残酷的风暴。她被确诊患上了胰腺癌,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所有人为之痛心。但孟再平却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坚韧。即使在患病期间,她依然放不下她热爱的越剧舞台。为了治病,她不惜花费百万打抗癌针,身体的疼痛常常让她彻夜难眠。可每当演出的锣鼓声响起,她总能强忍着病痛,挺直腰板走上舞台。她深知,每一次演出,都是她与越剧的一次灵魂对话,也是她对观众的一份承诺。在舞台上,她依然光彩照人,开嗓唱出的每一句唱腔,依然如往昔般动人心弦,仿佛病痛从未降临在她身上。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 “舞台比命长,戏比命重” 的信念。

2025 年 8 月 31 日 6 时 09 分,孟再平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 48 岁。但她的离去,却引发了一场盛大而感人的送别仪式。9 月 8 日,在浙江台州举行的追悼会上,现场人山人海。花圈从追悼会现场一直排到了街口,前来送行的队伍绵延不绝。

送葬车队中的迈巴赫,是戏迷们为她精心准备的,他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给孟再平最后的 “体面”。

而按照台州本地的丧俗,孟再平的儿子背着草鞋、戴着草编帽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列。这一细节,饱含着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与不舍,寓意着愿替母亲走尽人间的泥泞之路。

在追悼会现场,戏迷们的举动更是令人动容。有的戏迷忍不住低声哼唱着孟再平生前最经典的《梁祝》选段,那熟悉的旋律在空气中回荡,仿佛孟再平从未离去;有的戏迷在灵堂外轻声念白,一字一句,诉说着对她的思念;还有的戏迷自发地组织起来,在灵堂外完整地演唱越剧,她们的歌声中带着哭腔,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对孟再平的不舍与怀念。这一场景,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孟再平在戏迷心中的分量,她不仅仅是一位越剧演员,更是他们心中的精神寄托。

孟再平的情感生活,同样充满了故事。她经历过二婚,嫁给林姓先生后,带着孩子重新出发,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努力寻找着平衡。而她的前夫,在她离世后,也悄悄来到追悼会现场。他默默地站在人群中,看着曾经的妻子,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一躬,或许包含了他对过去种种的回忆,以及对孟再平离世的悲痛。

用百万抗癌针换来几个月的登台时间,值吗?对她来说,值。因为舞台比命长,戏比命重。

最后,我想对她说一句:孟老师,您一路走好。下辈子,别太拼了,少唱两场,多歇一会儿。

要是还唱戏,记得给我们留张票——前排的,不打折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