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呵风店小记

发布时间:2025-09-10 06:44  浏览量:1

家乡的呵风店小记

陈艳萍

我儿时的住家,隔壁是意贵伯伯家。她在供销社上班,和人聊天,说谁谁谁以前在呵风店供销社上班。这个呵,我们读豁。

她说呵风店的时候,假如是夏天,我就感觉吹来了一股风,有凉意袭来。假如是冬天,就感觉冷风一扫,脖子一缩,甚至会打个寒战。

当然,更多的是好奇,是个什么地方,怎么会叫呵风店呢!这么有诗意。

呵风店是一条古街,建成于清道光二十年,快两百年历史。最早是姓韩的姓谢的姓李的在这里开集经商,说是几家店子相连,形似青蛙,故名字叫蛤蟆店。对蛤蟆店,我有异议。我的家乡,青蛙称克马,应该是克马店。

后来,三家按东西走向并列重建街巷,笔直通风,冬冷夏凉,人们就改称呵风店。1956年,在这里设农业生产指导组,考虑到呵风这个名字是呵西北风,不好,更名为合丰。

我知道它叫了合丰时,还在内心排斥了一下,失落了一下。合丰这个名字,太普通了。和我想象中的差别太大,故事感顿失。

近几年,我去过合丰两次。靠近马路边,有一个很是衰败的村庄,只住了几户舍不得搬走的老人,几个大妈还在编草鞋。其中一个大妈,手巧人健谈,我去看过她两次。写过一篇小随笔:

打草鞋,先是搓一根绳子,一头系在草鞋机上,一头固定在腰间绑着的腰扣上,从脚尖开始打。拉拉扯扯,穿上穿下,两扎加一拐,不大一会儿,一只草鞋就编好了。

草鞋打好之后,就是穿绳子。大妈说,爹爹很能干,堆草垛,码草包是一把好手。以前都是她打草鞋爹爹穿绳子,现在爹爹得了老年痴呆,不能跟她帮忙了。

穿草鞋的绳子,要搓紧实,经拉扯。穿的时候,要把绳子勒光滑,要专注,有时一不小心就穿错了,又要拉出来重穿。穿好绳子后,再是修剪。修剪整齐后,一双草鞋才是完工。

大妈今年八十岁,耳不聋眼不花背不驼。打草鞋,对于她是童子功,闭着眼睛都能打。大妈的手指在稻草间翻飞,那动作极有韵律,我喜欢看,但更迷恋她讲的人生故事。

在她十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她和弟弟妹妹生活,日子很艰难,母亲生气时就会对她和妹妹说,你们不听话,就把你们送给别人。儿时的大妈非常懂事,母亲催她睡觉,她假装去睡,等母亲睡着了,她爬起来叫醒妹妹,对妹妹说,姆妈为难,我们多打几双草鞋,她就不会把我们送给别人了。

大妈性格好,得病后的爹爹,照顾起来很麻烦,但她从来不心烦。她只是感到遗憾,生活好了,爹爹却病了,没有享到福。

大妈有三个儿女,都对她好,也不要她做事,但她闲不住,总想着自力更生,不给儿女们添麻烦。

草鞋绳子留的长,大妈提在手上晃晃悠悠。当年在油灯下打草鞋的小姑娘,如今头发花白却腰板笔直。

大妈老了,她的手指已不太灵便

却把岁月的结扣系得更紧

当民俗的姑娘把草鞋挂上白墙

当游客买一双草鞋回到那过去的年代

我终于明白

这不是即将消失的手艺

而是正在发芽的乡愁

江汉平原的风掠过稻田

把草鞋的故事写进新时代的泥土

那些被草绳勒进掌纹的记忆

走向比田埂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