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踩碎屏幕?秋千悬命铰链?OPPO最美产品经理突然离职!

发布时间:2025-09-11 17:23  浏览量:1

当“最美产品经理”的简介变成“前OPPO打工人”,科技圈突然安静得像被踩碎的手机屏幕——不是因为惋惜,是大家终于敢小声问:那个敢拿高跟鞋砸手机、坐铰链荡秋千的“硬核女疯子”,怎么突然不“演”了?五年时间,她把OPPO发布会从“参数说明书朗诵会”变成“极限挑战现场”,用120斤体重给折叠屏铰链“上刑”,拿细高跟给手机屏幕“开瓢”,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科技圈的“流量密码”。可就在全网等着她下一场“行为艺术”时,她转身走了。这哪是离职?这分明是科技营销界的“顶流退圈”——问题来了:她到底带走了什么?OPPO又该拿什么填这个“用命砸出来”的坑?

2023年4月的OPPO K12发布会,台下记者们正低头刷手机——毕竟这年头的手机发布会,无非是“骁龙XX芯片”“XX瓦快充”的参数复读机,连PPT模板都快祖传了。突然,台上灯光一暗,一个穿黑色西装、踩着10厘米高跟鞋的女人拎着手机走上台,对着屏幕冷笑一声:“都说手机抗摔,今天咱不看数据,看真格的。”

话音刚落,她抬起脚,细高跟对着手机屏幕狠狠踩了下去——“咚”的一声闷响,台下闪光灯瞬间炸了锅。三秒钟后,她捡起手机,屏幕亮着,连道裂痕都没有。“看到了吗?这才叫耐用。”她甩了甩头发,台下掌声雷动。

这个女人就是Monica。彼时她刚在OPPO干了三年,正从“幕后策划”走到“台前主讲”,而这场“高跟鞋踩机秀”,直接让她从“长得好看的产品经理”变成了“敢玩命的狠人”。

在此之前,科技圈的女高管要么走“知性风”(比如穿白大褂讲芯片的工程师),要么走“优雅风”(比如穿套装念PPT的营销总监),“长得好看”甚至是个需要藏着掖着的“原罪”——怕被骂“花瓶”。但Monica偏不:她顶着“OPPO最美产品经理”的标签,却用最“糙”的方式撕了这个标签。

2024年2月的Find N5技术沟通会,更离谱的场面来了。当时折叠屏铰链“易断裂”的争议正盛,实验室数据说“可承受20万次折叠”,用户却觉得“说人话”——20万次是多少?能坐上去荡个秋千吗?

Monica还真就这么干了。四台Find N5被拆开,只留铰链部分,用钢索吊成秋千。她二话不说坐上去,荡得比游乐场的海盗船还高,台下工程师脸都白了——这要是铰链断了,发布会直接变“事故现场”,明天热搜标题都想好了:“OPPO折叠屏铰链杀人事件”。

结果秋千荡了三分钟,铰链稳如老狗。这场“悬命测试”第二天就上了热搜,#OPPO铰链秋千#阅读量破5亿,连不关注手机的网友都跑来问:“这女的真敢啊!不怕摔成肉饼?”

没人知道她踩手机前有没有买意外险,也没人知道坐秋千时手心有没有冒汗。但从那天起,“Monica”这三个字和“硬核”“敢玩”死死绑在了一起。她主讲的九场发布会,场场都是“行为艺术展”:讲续航时当场把手机用到自动关机,讲防水时直接扔进鱼缸泡半小时,连讲散热都要往主板上倒杯热水——别人的产品经理背PPT,她背的是“生死状”。

可奇怪的是,科技圈那么多高管,为什么偏偏是她火了?

答案藏在手机行业的“营销内卷史”里。十年前,手机发布会靠“堆参数”就能卖货:“4800万像素”“5000mAh电池”,报菜名似的念一遍,销量就能涨。但现在呢?参数表比小区物业通知还长,用户早就看麻了——你说你抗摔,他说他耐造,谁信?

这时候Monica的“肉身测试法”就成了破局点:别人用实验室数据说服工程师,她用高跟鞋和秋千说服大妈。有网友调侃:“OPPO该给Monica买个意外险,毕竟她才是公司最值钱的‘测试仪器’。”

被叫做“OPPO最美产品经理”的那天,Monica大概率翻了个白眼。

这个标签像个甜蜜的陷阱:一方面,“好看”让她在男性主导的科技圈更容易被记住——毕竟发布会主讲人里,穿西装比穿格子衫的养眼;另一方面,“最美”两个字又像层滤镜,总有人忽略她的策划能力,只盯着她的高跟鞋:“长得这么好看,是不是靠脸上位?”

这种质疑在她刚入职时尤其多。2020年她第一次主讲发布会,台下就有媒体小声议论:“OPPO是不是没人了?找个模特来讲产品?”直到那场高跟鞋踩手机的发布会后,质疑声才变成惊叹:“原来她不是花瓶,是‘铁花瓶’——砸都砸不碎的那种。”

这让我想起科技圈另一个被标签困住的女性:董明珠。当年她亲自为格力代言,有人说“老板娘蹭热度”;她拍硬核广告,又有人说“故意扮强势博眼球”。好像女性高管在镜头前,要么被骂“花瓶”,要么被骂“男人婆”,就没个中间地带。

Monica的聪明之处在于,她没和标签硬刚,而是把标签变成了武器。“最美”?行啊,那我就穿最利落的西装、踩最高的高跟鞋,用最“女性化”的形象干最“硬核”的事——这种反差感本身就是流量密码。你说我靠脸?那我就用脸+命一起证明:好看的人,也能把产品讲明白。

她的团队曾透露,每次发布会前她都要磨脚本到凌晨:哪些地方该用数据,哪些地方该用“肉身测试”,哪个梗能让年轻人笑,哪个点能让大妈点头,全要反复推演。有次为了测试“坐秋千时的表情管理”,她在办公室吊个绳子荡了一下午,把同事吓得以为她要练杂技。

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较真,藏着科技圈女性高管的生存智慧:男性高管可以靠“技术权威”立足,女性却要付出双倍努力——既要懂产品,又要懂传播,还要懂怎么打破性别偏见。Monica用五年时间证明:“好看”不是原罪,“敢干”才是底气。

但问题来了:当一个产品经理的个人IP比产品本身还火,是好事吗?

OPPO可能也没想过,自己会患上“Monica依赖症”。

这五年里,她主导的产品推广几乎成了“流量保证”:K12系列因为“高跟鞋踩机”话题,首销破百万;Find N5因为“铰链秋千”,折叠屏市场份额涨了12%。有内部人士说,每次开营销会,老板都会问:“这次Monica能不能搞个大的?”

这种依赖在数据上更明显:她主讲的九场发布会,平均观看量比其他主讲人高3倍;她的个人社交账号粉丝量,比OPPO官方账号还多200万。网友甚至形成了条件反射:“看到Monica发预告,就知道OPPO要搞大事了。”

但流量是把双刃剑。当用户记住的是“Monica踩手机”,而不是“OPPO K12抗摔”;当大家讨论的是“她敢不敢坐更高的秋千”,而不是“铰链技术突破”——个人IP就开始盖过产品本身。

有行业分析师吐槽:“现在OPPO发布会像在看真人秀,观众等着看Monica下一个‘作死’动作,谁还关心芯片用的是骁龙还是天玑?”更尴尬的是,其他品牌开始模仿:某友商产品经理学她踩手机,结果屏幕裂了;另一家学她吊秋千,铰链当场变形——最后都成了“东施效颦”的笑柄。

这时候Monica的离开,对OPPO来说可能是场“刮骨疗毒”。没有了“行为艺术”的发布会,OPPO该怎么吸引眼球?是回归参数战,还是找下一个“Monica”?

但找下一个“Monica”谈何容易?她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恰好赶上手机营销内卷期,恰好OPPO需要破圈,恰好她既有策划能力又有“豁得出去”的勇气。换个人,要么缺创意,要么缺魄力,要么缺那张“让人记住”的脸——毕竟不是谁踩手机都能上热搜,搞不好会被骂“作秀”。

更现实的问题是:Monica自己也可能厌倦了“表演”。五年九场发布会,从高跟鞋到秋千,她把能想到的“肉身测试”玩了个遍——总不能下次真去蹦极测信号吧?当“行为艺术”变成套路,流量就会变成负担。

有网友猜测她的离职原因:“是不是OPPO不让她玩了?”“是不是被挖角了?”“是不是想自己创业?”这些猜测都有可能,但更可能的答案藏在每个打工人的日常里:你再喜欢一份工作,干五年也会腻;你再擅长一件事,重复九次也会想换赛道。

毕竟,她首先是Monica,然后才是“OPPO产品经理”。

Monica的离职,撕开了科技圈一个更扎心的真相:现在的产品发布会,越来越像综艺节目。

十年前,乔布斯发布iPhone,站在台上讲的是“重新定义手机”;现在的发布会,主讲人忙着讲段子、玩梗、搞行为艺术——不是产品经理想当演员,是观众逼着他们当演员。

这背后是用户注意力的争夺战。以前手机是稀缺品,买个手机要研究半个月参数;现在手机是快消品,型号比口红色号还多,用户刷短视频的时间比看发布会还长——你不搞点“刺激”的,谁理你?

于是科技营销开始内卷:小米请网红直播拆手机,华为让工程师当场编程,荣耀找运动员测试续航……大家都在比“谁更会玩”。Monica的“肉身测试法”只是其中最出圈的一种,本质上都是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怎么让用户在3秒内记住你的产品?

但这种内卷正在走向极端。有品牌为了博眼球,让产品经理喝洗衣液测“无毒”,结果当场洗胃;还有品牌让主讲人从二楼扔手机,手机没坏,主讲人腰闪了——这些“作死式营销”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黔驴技穷。

用户真的需要看别人踩手机吗?未必。有调研显示,70%的用户买手机最看重的还是价格和性能,“抗摔”“耐造”只是加分项。大家围观Monica的测试,更多是图个乐子——就像看杂技,看完了该买啥还买啥。

可科技公司停不下来了。当所有品牌都在玩“行为艺术”,你不玩就会被淘汰。这就像一场军备竞赛:别人有“肉身测试”,你就得有“极限挑战”;别人请网红,你就得请明星——最后钱花了不少,产品本身的创新却被忽略了。

Monica的聪明之处在于,她的“行为艺术”始终围绕产品核心卖点:踩手机对应“抗摔”,坐秋千对应“铰链强度”,没有脱离产品本身。但不是所有品牌都有这个分寸,很多时候,营销成了“皇帝的新衣”——大家都在表演,没人关心衣服到底好不好看。

现在她走了,或许能给科技圈提个醒:当产品经理的“表演”比产品本身还精彩,到底是谁的悲哀?

Monica没说下一步去哪,但科技圈的“网红高管”通常有三条路:

第一条路:跳槽到竞品。比如当年从小米跳到乐视的某高管,带着“流量经验”帮新东家搞营销。Monica要是去了vivo或荣耀,大概率会复制“肉身测试”模式——毕竟这套玩法她最熟。

第二条路:自己创业。她有流量、有行业资源、懂用户心理,开个营销公司或MCN机构,专门帮品牌搞“破圈策划”,简直是降维打击。说不定以后我们会看到:“Monica策划!某品牌经理直播蹦极测信号!”

第三条路:回归幕后。厌倦了镜头前的表演,转做战略或投资,比如当年的“锤子科技产品经理”朱萧木,现在成了电子烟品牌创始人。Monica要是转幕后,可能会成为科技圈最懂“流量密码”的投资人。

但无论选哪条路,她都不会缺机会。毕竟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能自带流量的高管比芯片还稀缺。

不过话说回来,科技圈的“网红高管”也不是都能善终。最典型的例子是孟羽童——靠着“董明珠秘书”的标签火了,最后却和格力闹得不欢而散。原因很简单:个人流量和企业利益一旦失衡,就会变成矛盾。

Monica的优势在于,她的流量始终和OPPO产品绑定,没有过度消费个人IP。这五年里,她很少参加综艺或商业活动,社交账号发的也都是产品内容——这种“克制”让她和OPPO的关系更健康,离开时也能体面收场。

或许这才是她最聪明的地方:她知道自己是“OPPO的Monica”,而不是“Monica的OPPO”。

Monica离职那天,她的社交账号简介改成了“前OPPO打工人”。没有长篇大论的告别,没有煽情的感谢,就像她五年前入职时一样,安静得像个普通上班族。

但她留下的影响远比她自己想的大:她让“产品经理”这个职业从“PPT工具人”变成了“流量担当”;她让科技圈的女性高管多了一种可能性——不用装“知性”,不用扮“强势”,可以靠创意和勇气立足;她还让我们看到:科技营销可以不那么枯燥,产品沟通可以更有趣。

只是现在,这个把发布会开成“极限挑战”的女人下班了。以后OPPO的发布会,可能又会回到“参数复读机”模式;科技圈的营销,可能又会陷入新的内卷。

但或许这才是正常的。毕竟,产品的底气最终还是要靠芯片、系统和体验,而不是高跟鞋和秋千。Monica的“肉身测试”再精彩,也只是锦上添花——你总不能靠踩手机踩出个诺贝尔奖。

最后,想对Monica说句实在话:高跟鞋磨脚,秋千危险,以后别玩这么狠了。也想对科技圈说句大实话:少看点“表演”,多搞点创新——毕竟用户买的是手机,不是杂技票。

至于Monica的下一站?管她去哪呢,反正我们都等着看:这个敢拿命测手机的女人,下一次会玩出什么新花样。毕竟,她可是Monica啊——那个把“打工人”活成“造浪者”的狠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