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养就别生孩子!”新型不孝正在蔓延,警惕孩子的这些表现

发布时间:2025-09-12 17:00  浏览量:1

好友这几天深受打击,是因为她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一点也不孝顺。

暑假最后几天,孩子想去远一点的地方玩,为了满足他的愿望,好友特地请了几天假,带孩子去了新疆。

但即使这样,孩子一整个路上还是在玩手机,打游戏,一旦你想和他交流一下,他也是特别不耐烦。这样就算了,但从提出旅行计划开始,无论是订酒店,还是拖行李,十多岁的小伙子也没说伸手帮一下忙。

最让好友心寒的是,在第三天的时候因为受凉她发起了烧,整个人很没精神,在酒店让孩子帮忙倒点水,却见他眼睛盯着手机,嘴上不耐烦地喊着:“等会儿,等会儿,我先打完这一局。”

等放下手机,已经是十分钟之后了,把水递给好友的时候,嘴里还嘟囔着:“真麻烦,出来玩事儿真多!”

听了这些话,好友顿时感到一阵心寒,没想到自己这么多年辛辛苦苦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不让他吃苦,几乎要什么都满足他,最后却养出一个“白眼狼”。

01

当“小皇帝”成为家庭常态,

我们究竟在培养怎样的孩子?

好友的经历不是少数,放眼网上,类似的青少年不在少数。

去年秋天,杭州一位妈妈在社交平台分享的视频引发热议:12岁的女儿对着满桌饭菜抱怨“又是这些菜”,而镜头一转,是母亲凌晨五点排队买来的老字号糕点——只因孩子前一天随口提过想吃。

评论区里,“这不就是我家娃”的共鸣声此起彼伏,有人无奈调侃:“我们用尽全力给孩子全世界,孩子却觉得一切理所当然。”

更令人深思的是上海某中学的一项调查:78%的学生无法准确说出父母的生日,63%的孩子从未主动做过家务。

有教育专家曾指出:“感恩不是天生的品质,而是在‘被需要’的体验中慢慢生长的。”

当孩子习惯了“衣来伸手”的生活,当父母把“我为你做了什么”挂在嘴边却从不要求孩子回应,感恩便成了无源之水。

就像广州一位父亲吐槽的那样:“儿子15岁生日时,我送他最新款的游戏机,他头也不抬地说‘谢谢’,转头却因为我没帮他下载好游戏而发脾气——他感谢的是礼物,不是送礼物的人。”

02

要养出感恩的孩子,

这几件事一定不能做

1. 别让“无条件满足”变成“无底线溺爱”

辽宁一位妈妈的故事曾登上热搜:为了让女儿专注学习,她承包了所有家务,甚至每天帮已经上高中的孩子挤好牙膏。

直到有一天,孩子因为妈妈没及时准备好早餐而摔门而去,她才幡然醒悟:“我以为爱就是给她最好的,却忘了教会她‘别人的付出不是义务’。”

真正的爱,应该像园丁修剪枝叶,既给予阳光雨露,也让孩子经历风雨——就像厦门某夏令营让孩子体验“一元城市生存”,通过捡废品换午餐钱,不少孩子第一次哭着说“妈妈赚钱好辛苦”。

2. 别用“我都是为你好”代替“让你懂我为什么好”

北京师范大学的调研显示,62%的家长很少向孩子“示弱”。其实,偶尔让孩子看到父母的疲惫,反而能激发他们的责任感。

就像郑州一位单亲妈妈的做法:当孩子抱怨“你怎么总是加班”时,她没有辩解,而是带孩子参观自己工作的车间。看着妈妈在流水线前忙碌的身影,孩子默默低下了头,回家后第一次主动洗了碗。

感恩的前提是理解,当孩子知道父母的付出背后藏着多少不易,“谢谢”才不会只是一句客套话。

3. 别把“感恩教育”简化成“道德说教”

比起在饭桌上念叨“要懂得感恩”,不如像桂林龙隐小学那样,让孩子在“给爸爸擦皮鞋”的实践中体会父爱(该校2025年父亲节活动);比起强迫孩子写感谢信,不如学十堰一中的做法,让学生在“感恩征文”里自然流露真情——有个女孩写道:“妈妈总说‘我不累’,但她揉腰的动作骗不了人。”

教育的艺术,在于让孩子在真实的体验中触碰到心灵的柔软,而不是用道理筑起情感的高墙。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画下“理所当然”,他便不懂珍惜;你种下“换位思考”,他才会收获感恩。与其抱怨孩子是“白眼狼”,不如从今天起,试着让他为你递一杯水,听你讲一个工作中的故事,甚至允许他为家庭做一点“无用的小事”。

毕竟,被需要的孩子,才能长出感恩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