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觉薄底竞速梦,从adios 2到adios 9的变化
发布时间:2025-09-14 08:22 浏览量:1
严格来说两双鞋的跨度显然不止十年。adios 2 2012年发布,adios 9则是今年的新鞋,差了将近13年。这样爷孙辈的对比没多少实际意义,有点像把当年普桑拉出来和特斯拉比的感觉。更多是回忆杀。
对比变化之前,多废话下这两双鞋。
2012年开始跑马拉松时,那会对adios这样的薄底竞速还有一定的门槛光环,觉得只有高手才能驾驭,类似的还有亚瑟士的虎走,美津浓的皇速,钩子的zoom streak……等等。当然也可能那会多数人都有类似想法,所以这类竞速鞋也常见骨折价,这双adios 2就是2014年3折拿下。
但毕竟平时还是穿慢跑鞋更多,跑马拉松也是boston和tempo等,所以这双adios 2服役里程很低,至多150公里。等后面几年跑鞋越买越多,它就更早早退役成了纯粹的收藏品。
上次见到「长跑皇帝」海勒-格布雷西拉西耶,鞋带过去想让他签个名,但看着脏兮兮都没洗过,就签了别的。老格在签的时候本想说,当年可是因为你才认识和买的这双adios,不过矫情后回忆,也不全对,更因为骨折价……
厚底超级泡棉+全掌碳板的竞速鞋出来之前,这类薄底跑鞋的脚感差别都不大。一般都是聊胜于无的中底缓震,外底都是非常变态的极致抓地感、轻薄但是舒适性完爆现在各种新材料的鞋面。
adios 9刚刚前一阵某多多买入,560的价格只能说很一般(500内就更香了)。手头adizero跑鞋有sl2、boston 12/13、adios pro 3/4、takumi sen 10,本想再搞双无板无棍,看了半天evo sl,结果还是情怀作祟,盯着adios 9挪不开眼。
买它显然也不会用来跑马,反而是日常遛弯慢跑用。目前跑了50+公里。
挺唏嘘的一点,当年adios是很纯粹的长距离路跑竞速鞋,专门为马拉松打造,如今应该不会有人再穿着adios跑马拉松了——当然毕竟adios pro接过了班——现在纯数字的adios定位完全成了场地训练和偏短距离的竞训,受众有限,上海的线下门店都见不着陈列。阿迪产品部没放弃且继续在adios上能用顶配材料,也是谢天谢地了。
中底材料,adios 2主要是中前掌的adiPRENE+,外加后跟一小部分adiPRENE,都是基于eva发泡。
adiPRENE+的弹性更好,adiPRENE更柔软一点,所以放后跟起到增加缓震的作用。
但实际上15-24mm的中底厚度,缓震和回弹都只能说有限,按当年的脚感来说还是比较韧弹——阿迪的竞速鞋一直都是这种韧韧的脚感,直到今年的adios pro 4忽然调软了很多。
eva材料的轻量化是很出色的,比后来超临界etpu珠粒发泡的boost其实更轻,所以后面出的几双adizero adios boost,缓震回弹提升有限,脚感却更加拖沓,个人感觉反而是很鸡肋的升级。
但eva缺点也明显:容易踩实,几百公里后回弹大不如前;容易老化,两三年后就变砖;冬天低温下硬的要死,巴不得跟赛车轮胎那样得先室内加温才有软弹感。
平心而论,对adios 2的中底脚感完全是回忆杀,毕竟现在也不可能真穿着变砖的它出去跑,估计大概率直接掉底。不过按当年的评价标准,它还是要比虎走啊皇速啊以及自家更薄的takumi更软弹一些。2015温哥华马拉松就穿了这双adios 2,3小时58完赛,后半程倒也没想象中那么震脚。
adios 9的中底用了全掌的lightstrike pro泡棉,第一双全掌都是lsp的adios。且泡棉的基材和密度都与adios pro 4上的一致,tpee混peba尼龙超临界发泡,20-27mm的前后掌堆叠高度。
lsp泡棉属于那种慢跑不软不硬、没什么特别存在感,刻意跺脚能感觉到缓震,越加速越感受到回弹的类型。
用在adios 9这种薄底上,缓冲回弹不会太多但也足够,更直观感受是轻盈的跑感和灵敏的路面反馈,不过对肌腱和关节的冲击感肯定比boston更直接,也比较适合中前掌和全掌落地的跑姿。
除了薄底,adios 9中底无板/无碳棍倒成了很多人选择他的理由——只在中足下方靠近脚底,放了片不到10cm长度的防扭薄片,掀开鞋垫就能看到。更多提升中足的支撑+防左右过度扭转,对过渡和助推没有帮助。
在上一代鞋面里,boston 12、adios pro 3等都存在非常糟糕的鞋面舒适性问题,包裹硬实还容易磨脚。
adios 9鞋面用了最新的lightlock面料,与adios pro 4上的一样,轻盈+微弹+柔软,舒适性没问题,但透气性一言难尽……跑起来完全感受不到气流穿透鞋面,更适合秋冬季。支撑性也只能算一般,包裹到位,支撑有限。
整个楦型偏窄,需要买大半码或者一码,前掌还是有些束缚,宽脚慎选。
之前开箱takumi sen 10就感叹,鞋面真适合厚古薄今,adios 2更偏传统拼接的网布鞋面舒适性更好,包裹支撑也很直观,又不会磨脚,对脚型也包容得多。
这两年阿迪的跑鞋鞋面有进步,依然还有更舒适的空间。
外底上,adios 2前掌的颗粒跑起来很爽,每一步都能感受到那种非常清脆的抓地感。这样的颗粒底设计在虎走、皇速之类都能看到,非常讨喜 。
adios 9只在前掌保留了一片马牌橡胶,感觉更像是维持着与马牌橡胶的合作,其余部分是lighttraxion大底,基材为GCPU。因为性能提升了,外底可以做到极薄,厚度接近1mm,重量就能下降很多。
lighttraxion本身比传统橡胶更软,不过抓地防滑都很在线,完全可以非常稳妥放心的去跑湿滑路面。按之前boston 13的表现,跑过200+公里后依然几乎没磨损。
在外底的表现上,adios 2是个性鲜明的马牌橡胶颗粒抓地感,adios 9是温和但有性能保底的升级。
不过软中底+软外底,让adios 9也有个很反差的点——照理说很贴地+路面反馈明显,但实际落地、特别是后跟的稳定性却很一般,往好了讲是左右滚动感很灵活,往糟了说横向并不稳,像踩在有弧度的橡皮上。
好在问题也不大,被中底本身的弹性和快速滚动感给盖过。
总体跑感而言,adios 9符合预期,缓震回弹都足够,177g的重量没什么负担,也没有额外的厚中底泡棉加持或者碳板/碳棍的助推,更多是依靠跑者自己的能力跑。所以定位上即便最适合偏短距离的竞速或强度训练,实际用来日常慢跑也很不错,可以当做给下肢多一些锻炼刺激。
不知道有生之年能否看到兼顾薄底+超级性能的路跑鞋出现,可能中底材料又是很大革新才行——比如很高的压缩-回弹行程同时又有极强反馈时间。
毕竟现在大厚底天然还是反人性,为了实现中底性能牺牲了太多稳定和路面的反馈,多数碳板又以费力杠杆的形式要求极高驾驭门槛。
一双创造过马拉松世界纪录的传奇,一双用料顶配不过已成小众的新款。
十年一觉薄底竞速梦,废话完毕。
- 上一篇:被刘浩存这波MIU MIU造型狠狠拿捏了!
- 下一篇:一双红绣鞋,半世未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