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认识这个老物件,大概知道它的人不多了!

发布时间:2025-09-18 10:50  浏览量:1

今天,我从家里柜里找到这个物证,大概认识的人不多了,谁能认识它作什么用?

今天中午,我在母亲家里吃饭,她给我们做好饭,看着我们每个人都放下碗筷吃饱了,她才往嘴里胡乱拨拉些米饭填进肚子里,开始洗刷碗筷。

我说,母亲歇会儿,我洗吧!

母亲说:“不用歇,这受什么苦了,还歇?”

母亲刷了碗筷,又拖了地,还不歇,一个人爬厨台上看通往小区大门人们的进进出出。她从不午休。

我记得母亲说;“现在做饭都电汽化了,用手一点!一转,多省力!看过去做饭得拉风箱,那才叫苦啊!”

母亲的话把我带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我出生在农村,生活条件极其落后,印象当中,不仅让我想起灶边那老风箱,我还从母亲衣柜中翻出一件可以证明母亲那年月艰辛的老物件,手工做千层鞋用的“袼ge禙bei子”,用忻州话就叫打布袼壁子,留后边介绍。

母亲一天中,坐灶台地下时间很长,烟火弥漫中,吃力地拉动风箱,灶台锅底下火红的炭火苗舔着锅底,火光映红她的脸膛。

从那年代走过来的村里人或多或少都落下肩膀疼的毛病

直到八十年代,我家做饭才用上吹风机,减轻苦力。

说了做饭,再说洗衣。

大夏天,顶着太阳,母亲用箩筐提着一大堆衣服去门前河边洗衣,

衣服铺一块大石头上,撒些水,上撒一些碱面,高举棒槌反复击打衣服,累得满脸通红,最后为淘洗衣服,母亲的手常常被这河水浸得白白的!衣布用力拧干,提回家。

那时,秋季,像玉米、谷子等杂物在山上,人们肩挑背驼运回场院,分给社员的土豆、萝卜就在地里,倒成堆,插上签,让每家每户去认领。

有一年地里中午分土豆,早听到的,人家早动手往家运,母亲听到这消息已近黄昏。

那时,我们三个小,只能地里看着土豆,母亲用麻袋往家背。

下坡时,天黑,母亲和一妇女一脚踩空,两个人带土豆滚下沟底。她们摸摸头不疼,看到彼此粘满泥土的脸面,像要饭的,都笑了。

把跌落四处的土豆收到麻袋里,背起来,走出了沟,回家。这事村里人都知道了,母亲每说到这事,都不以为然,没什么大惊小怪,我却感到后怕!多险啊!

到了冬天,农人们也闲不下来,母亲抽时间为家里做鞋和衣服。

做鞋第一步,打袼禙子,忻州土话叫粘布袼别子。

把以前穿过的篮衣布料,裁成鞋底长短长方形布料,薄一锅莜面糊浆料,把布平铺桌子上,用手抹压的平平整整,无褶皱,刷上面糊,上面粘一张布料,再压结实,反复如此,直到有指头薄厚就行了,这袼别子就做好了。

晾干,再裁成鞋底大小,再在上边裹一层布,就开始纳鞋子底。

这纳鞋底,先绕鞋底纳一圈,再从脚尖开始,一排一排用针带细麻绳扎透鞋底,每个针尖孔必须使劲用力拉紧,是良好活儿!

这鞋底结实不结实全靠纳鞋底,这是做鞋子中,最费劲的活儿,最能体现母爱的地方,是母亲留给我印象最深的!

一排一排密密麻麻的线头就是母亲扎出来的,鞋底做好,鞋面也做好,就开始绱shang鞋。

鞋底与鞋帮面布缝合在一起,这布鞋就做好了。

鞋帮面布制作和鞋底料制作工序一样,只是薄一些。

母亲为使过年全家能穿上新鞋,常常在油灯下熬到夜深人静,因为那年月,冬天电力不够用,村里经常停电。

到了八几年,全家迁进城,家里才不做这布鞋,母亲才彻底摆脱做鞋的劳累。母亲手指头关节大,就是常期劳作而成的。

正因为母亲过去在村里吃这么大的苦,再看现在家里干的家务活,那还能算是活儿?所以,她不觉得累,也不歇。

过去那样苦的岁月,母亲都没被困难吓倒,,今天又能有什么事难住她?又能有什么不快乐?

欢迎大家分享你们家的老人过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