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奶茶店员工将拖鞋放进珍珠配料盆!随后赤手搅拌并取料!
发布时间:2025-09-19 09:29 浏览量:1
9月17日,深圳龙华区一家奶茶店的后厨监控视频在网络上引爆舆论。画面中,一名刚入职仅40分钟的员工,在未佩戴手套、未进行任何消毒程序的情况下,竟将自己穿过的拖鞋脱下,放入盛放珍珠等小料的配料盆中,并用赤手搅拌后分装进顾客的饮品杯。这一行为不仅突破了公众对食品卫生的心理底线,更将整个茶饮行业的信任体系推至悬崖边缘。
该事件迅速发酵,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被大量转发,评论区充斥着“恶心”“再也不敢喝奶茶”的愤怒声浪。涉事门店随即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封,涉事员工被警方带走调查,初步判定其行为涉嫌故意污染食品,可能触犯《刑法》中的“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而品牌方则紧急发布致歉声明,称该员工为临时工,已终止合作,并启动全面内部排查。
然而,公众的愤怒并未因一句“临时工”而平息。人们追问:为何一个刚上岗40分钟的人就能直接接触食材?为何店内缺乏基本的岗前培训与操作监督?更令人不安的是,这是否只是冰山一角?在茶饮行业高速扩张的背景下,标准化管理的缺失早已成为隐疾。
近年来,新式茶饮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品牌争相跑马圈地,追求“万店计划”,却往往忽视了最根本的食品安全管控。为了压缩成本,许多门店采用兼职、临时用工模式,培训流于形式,甚至存在“来了就上手”的荒唐现象。此次“拖鞋门”看似是个体道德沦丧,实则是系统性监管缺位的必然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员工的行为或带有情绪宣泄成分——刚入职即做出极端举动,背后是否存在管理粗暴、沟通断裂等问题?我们不能以“人性之恶”一概而论,但也不能因此弱化其行为的严重性。食品安全不容试错,哪怕是一次恶意玩笑,也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健康风险与品牌毁灭。
消费者之所以反应激烈,是因为他们购买的不仅是奶茶,更是一份安心。当这份信任被一双沾满污垢的拖鞋践踏时,受伤的不只是某一家店,而是整个行业积累多年的情感资本。数据显示,事件曝光后,涉事品牌旗下门店客流普遍下滑三成以上,周边奶茶店也遭遇连带质疑。
这场闹剧最终需要制度来收场。监管部门应推动建立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强化突击检查与溯源机制;企业则必须重构用工流程,确保每一名员工上岗前完成食品安全法规培训,并配备全程可视化监控。唯有将“敬畏心”写入管理制度,才能避免下一个“拖鞋哥”的出现。
食品安全无小事,它不是口号,而是由每一个细节堆砌的生命防线。这一次,我们付出的代价是一杯被污染的奶茶;下一次,若仍不警醒,或许就是整个行业的信用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