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感悟 我的爱国小种子 N419班

发布时间:2025-09-20 07:41  浏览量:1

转自:南湖晚报

成长感悟

我的爱国小种子

N419班 秦文希 指导老师 张喜妹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每当国歌在校园响起,我总会挺直腰板,目光坚定。老师说,这激昂的旋律里藏着爷爷奶奶的童年故事——80年前,无数英雄用鲜血和生命赶走了侵略者,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今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妈妈带我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站在庄严肃穆的升旗台前,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第一次真切触摸到爱国的温度。那一刻,我暗暗发誓:虽然只是四年级小学生,但我也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爱国方式。

在学校,我认真对待每一篇课文、每一道数学题,因为我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课间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把教室打扫得窗明几净;每次升国旗时,都站得笔直,用最响亮的声音唱国歌。天安门广场上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化作一粒希望的种子。

这颗爱国的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让我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我要用知识浇灌它,用行动守护它,让它永远扎根在祖国的热土上!

那个令我敬佩的人

N512班 姚馨蕊 指导老师 胡芳芳

生活中有许多令我敬佩的人,可最让我敬佩的人却是我的同学小顾。

小顾长了一张瓜子脸,长得眉清目秀,十分漂亮。她不仅美,而且还灵活,跑得很快,一直是全班公认的“飞毛腿”。正如前几年一样,小顾今年又被我们选举参加运动会的短跑一百米项目。

期待已久的运动会终于来啦!可不知为什么,小顾今天一直在头疼。老师关心小顾道:“小顾啊,要不今天比赛你别去了,在座位上休息,我让小章……”“不,不用了,老师。”小顾挣扎着抬起伏在桌上的头,摆手拒绝老师,“老师我可以!求您别让我休息!” “小顾,你……”老师犹豫了许久,才回答:“好吧,我勉强同意。”小顾笑了。

要比赛了,小顾微微踉跄地来到起跑线,我的心悬了起来。“预备——砰!”运动员们冲出起跑线,幸好小顾支撑起了自己的精神,发挥得很稳,我十分激动!但是我的心还未完全落地,又悬了起来——“啪!”——小顾摔倒了!我们紧张地看着小顾,我感到心口“咚咚”直跳,仿佛在呐喊:“加油啊!小顾!”渐渐的,喊声大了起来,原来是同学们也在为小顾鼓劲哪!在这一片片呐喊中,小顾站起来了!她开始摇晃地奔向终点!十米,五米……近了,更近了……只剩一米了!可小顾也要顶不住了,只见小顾咬紧牙关,用力一扑——与一个同学同时冲过了终点!然后瘫在了地上。为我们取得了一个宝贵的第二名!

小顾最后一刻也不放弃的精神,着实令我感动和敬佩!虽然她最终没得第一,可我觉得,这比得第一还令我敬佩!

那一次尝试,真难忘

N615班 布佳梦 指导老师 华纯浩

每次出门看到鞋架上的那双棉鞋,总让我想起那个温暖的午后,我第一次缝鞋子……

记得那天,阳光明媚,奶奶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一针一线,将做鞋子的材料放在腿上,准备给我们每人做一双棉鞋。

她刚拿起一根针准备将线穿进去时,我便兴奋地跑过去:“奶奶,我想和你一起做棉鞋,可以吗?”奶奶开心地点了点头。我立马拿起一根针:不就是做棉鞋吗,这么简单,我也会。我双眼紧盯针上的小洞,将线小心翼翼地穿了进去,接着随手拿起一个材料。奶奶见状,立刻阻止道:“哎哎哎,我们缝鞋也是有步骤的,先……”听完了奶奶的一番讲解,我信心倍增,将线轻松穿进鞋子里,可我望望奶奶缝的,又看了看我缝的,心想:为什么奶奶缝得这么好,而我缝得参差不齐,我可能在这方面没什么天分吧。我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没了信心,将手中那熟悉又陌生的针线往旁边一扔就走了。

奶奶看到我垂头丧气的样子,迅速放下手中的活,笑着将针线塞给我,用粗糙的手握住我的双手,控制着我的手指。我手上的针线顿时活了过来,在鞋子上上蹿下跳,鞋子缝得十分好看。奶奶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做什么事都要讲究方法和耐心,缝鞋子也一样,如果你在还没完成的时候就失去了信心,那么就算缝补一个小洞也是缝不好的。”

听完奶奶的话,我顿时有了精神,按照奶奶教的方法,一针一线一丝不苟地将鞋子给缝完了。穿着亲手缝制的鞋子,我觉得比世界上任何一双都要舒适温暖。

虽然已过去两年,但是,那次尝试,那双棉鞋,那句奶奶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橘蓝微光里的温暖

N611班 陆知闲 指导老师 李红芳

我的家乡平湖的街巷里,总飘着一抹抹鲜活的色彩——橘色或蓝色的外卖背心,印着“饿了么”或“美团”的字样,像一簇簇流动的微光,在晨光与暮色里穿梭,把热乎的餐食送到人们手中。

那天放学,我刚拐进单元楼,就看见个高瘦的身影提着餐箱往电梯口赶。他的蓝色背心沾着些雨渍,餐箱边角磨得发白,裤脚还挂着泥点,想来是刚在雨里跑过。我怕他赶不上电梯,急忙踮着脚追上去喊:“叔叔,等一等!”手指飞快按亮了电梯键。

门“叮”地弹开时,他转过头,额前的碎发湿嗒嗒贴在额头上,眼角却弯出温和的弧度。我攥着书包带的手松了松,原本的拘谨散了大半,好奇地问:“叔叔,您为什么要当外卖员呀?”

他低头理了理滑到肩头的餐箱带,声音轻轻的:“我不是本地人,刚来平湖时找工作四处碰壁,连房租都快凑不齐了。看见外卖员招聘启事那天,就像抓住了根救命稻草,一晃眼,都干八年了。”

“那您每天要忙到很晚吗?”我追问着,心里悄悄揪紧——十二三个小时的奔波,该多累啊。他抬头看了眼电梯显示屏,笑着叹了口气:“最难的是台风天。上次台风,风把车吹得直晃,雨顺着衣领往衣服里灌,餐箱里的汤洒了一半,我心里急得直冒火,怕迟到被差评。”

我眼前瞬间浮现出他在风雨里扶着车、护着餐箱的模样,鼻尖忽然发酸:“那您一定特别辛苦吧?”他却摇了摇头,眼里亮了些:“也有暖心的时候。那天我迟到了半小时,敲门时手都在抖,开门的老奶奶却拉着我往屋里让,用平湖话念叨‘雨这么大,快喝杯热水暖暖’,还特意给了五星好评。”

电梯门开了,他提着餐箱转身时,蓝色背心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我忽然明白,这些穿着橘蓝背心的外卖员,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把温暖送进千家万户。原来,最动人的光,从来都藏在这些平凡的日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