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力健不卖鞋了?企业转型跨界卖水饺,老年人钱袋就要被掏空了?
发布时间:2025-09-20 12:34 浏览量:2
一个曾靠着“专业老人鞋”标签,在央视豪掷两亿广告费,将门店开遍大江南北的品牌,如今却把自己的未来,赌在了一包4块9的速冻水饺上。这并非心血来潮,而是足力健创始人张京康,试图将“老年健康”这块金字招牌,从鞋柜平移到餐桌的精明算计。
无论货架上摆的是鞋还是有机食品,足力健兜售的核心产品,从始至终都只有一个:对长辈健康的承诺。这次跨界,与其说是颠覆,不如说是一次精准的品牌资产平移。
回想当年,足力健的崛起之路堪称教科书。创始人张京康,这位曾在欧姆龙担任销售总监的男人,深谙如何抓住中老年人的心。他先是于2014年与青岛双星合作,试水“六超老人鞋”并一炮而红,然后便迅速将品牌与“专业”深度捆绑。
签约国民度极高的演员张凯丽,在央视等权威平台循环播放广告,每一分钱都砸在了“关爱父母”这个情感痛点上。一时间,“足力健”三个字,几乎等同于子女孝心的最佳表达。
如今,这套打法被原封不动地复制到了食品领域。新开的“足力健有机食品会员店”,切入了同一个赛道。你看,它卖的不是普通的食品,而是强调“有机”,这恰恰是老年群体最在意的健康标签。
店里的产品策略也颇有深意。一边是用4块9一包的水饺、9块9八支的糯玉米这类极具性价比的产品来吸引客流,另一边则摆上了高价的羊驼奶粉等礼品。这套组合拳,完美复刻了当年“送长辈,选足力健”的礼品心智,实现了对同一批信任它的消费者的价值二次挖掘。
这正是张京康的底气所在。他赌的是,一个愿意为父母花几百块买一双足力健鞋子的子女,也同样愿意在这里为他们充值一张会员卡,购买一份“健康”的食材。截至今年8月,8万会员的数字,似乎证明了这套逻辑的初步可行性。
然而,这块被足力健视为命根子的“老年”标签,曾经是它攻城略地的利器,如今却也成了束缚其发展的沉重枷锁。外部市场早已风云突变。当下的运动健康品牌,如HOKA、斯凯奇,早已不再用年龄来划分消费者。
它们的营销逻辑是“场景化”,你不是老人,你是一个热爱散步、喜欢徒步的活跃分子,这种更积极、更细分的沟通方式,无形中瓦解了足力健划定的“银发市场”,让其“老年专属”的定位显得陈旧且被动。
更要命的是品牌形象在代际间的断裂。在年轻人的世界里,足力健意外地被解构成了某种“潮牌”,成为网络上二次创作和调侃的对象。这种现象看似为品牌带来了流量,实则在稀释其“专业、可靠”的核心形象。当一个品牌被当作段子,它在礼品市场上的严肃性和说服力必然会大打折扣。
足力健采用的“单一品牌,多品类”策略,意味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业界普遍担忧,鞋子的质量问题或许还能补救,但食品安全问题一旦爆雷,其带来的株连效应将是毁灭性的。对于一个完全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品牌,这种风险无异于在钢丝上跳舞。
驱使足力健上演这场“跨界求生”的直接原因,是早已不堪重负的财务状况。新业务的模式,彻底告别了昔日的重资产豪赌,转向了一种极度务实、聚焦现金流的轻量化运营。
回看足力健的巅峰时期,扩张的步伐充满了“大跃进”式的豪情。2019年,公司营收一度冲到40亿元。最为瞩目的,是2018年在河南睢县投资60亿元兴建的产业园,设计年产能高达惊人的3.5亿双鞋。到2020年6月,全国的鞋类门店数量更是达到了7420家的峰值。
然而,烈火烹油的背后是巨大的隐患。高达5亿元的库存积压,以及至今仍背负的约7亿元债务,成了压在公司身上的两座大山。据称,公司每年约有七到八成的收入,都必须用来偿还旧债。
法律风险也接踵而至,张京康控制的北京孝夕阳科技,被执行总金额约6.22亿元。睢县的生产实体,也面临股权冻结和欠税等问题。重压之下,活下去成了第一要务。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足力健。
食品店的策略,处处透着一个“轻”字。供应链上,目前的产品几乎全部依靠代工,彻底规避了自建工厂的巨大投入。按照规划,至少要等到5年后,公司才会考虑自建供应链或并购工厂。
现金流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新店采用会员制,对外宣称10元门槛,实则需要预充值300或600元才能享受折扣。这一招,直接将未来的消费提前锁定为当下的现金,为紧张的资金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扩张模式也变得异常谨慎。首发市场选在了大本营河南郑州,用3个月时间密集开出三四十家门店,快速验证模式。这种“小步快跑、快速试错”的方式,与当年动辄全国铺开的打法相比,显得务实而冷静。外界将此举评价为一次“务实的自救”,的确一针见血。
足力健卖水饺,不是心血来潮的多元化,而是其品牌在经历辉煌、跌落与挣扎后的必然选择。它紧紧抓住“老年健康”这根最后的救命稻草,在旧的叙事上延伸出新的故事。同时,在商业模式上进行了一场刮骨疗毒般的自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