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所有妈妈:别让 “活反了” 消耗自己,先爱己再顾家

发布时间:2025-09-16 23:00  浏览量:1

凌晨3点,孩子的哭声把杰西从睡梦中拽醒,她强撑着睁不开的眼睛爬起来哄娃,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再撑会儿就好。

可这样的“撑会儿”,成了她产后3个月的常态,有时候膀胱憋得快要爆炸,孩子却黏在身上不肯放,她只能硬生生忍着。

带娃去公园,包里被婴儿用品塞得满满当当,自己的水和食物,却总被忘在家里。

杰西这些事儿,我猜很多妈妈都有共鸣,本来想生完孩子后还能保持点自己的节奏,可真到了实际生活里才发现,孩子的需求永远排在第一位,自己的感受早就被挤到了角落。

这大概就是“活反了”的开始,我们总想着先把孩子照顾好,却忘了自己也是需要被在意的人。

阿什3岁那年,杰西开始给他做如厕训练,她查了不少方法,最后决定带孩子去星巴克,想让阿什在那里尝试用马桶。

为了让阿什有尿意,她还特意用果汁把孩子灌饱,可阿什偏不配合,死活不肯坐马桶。

杰西本来想保持点体面,半蹲着跟孩子沟通,但20多分钟过去,实在撑不住,直接盘腿坐在了卫生间地板上。

形象、卫生,在那一刻都不重要了,她急得跟阿什说“不坐马桶就不准出去”,没想到孩子“哇”地哭了,颤抖着喊“妈妈,我怕”。

最后,这次训练还是以失败告终,等阿什长到5岁半,新的难题又来了。

这孩子除了面包、奶酪,几乎不吃别的东西,看到别的孩子吃西兰花、海苔,杰西心里又急又慌。

她花了好几个晚上,在网上翻了几十个幼儿食谱,最后决定给阿什做芦笋烩饭。

饭做好了,她满心期待地端到孩子面前,阿什却只看了一眼就说“不想吃”。

杰西耐着性子哄,阿什不张嘴还扭,几次下来,她的火气一下子上来了,对着阿什大喊,孩子也跟着叫。

那一刻,杰西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住了,转身冲出了家门。

其实我特别能理解这种崩溃,你花了那么多心思,以为是为孩子好,结果不仅没得到认可,还得压抑自己的情绪。

时间长了,妈妈们很容易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孩子,可这样的“为了孩子”,反而会让自己越来越迷失。

就在杰西快要被这种“妈妈机器”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有了新的想法。

那天她开车去超市,收音机里正聊“英雄之旅”,说的是男人去远方作战、拯救别人的故事,女人却只能守在家里。

可嘉宾接着说:“英雄之旅不是男人专属,也不用去远方。

这句话像突然点醒了杰西,她坐在车里想,从阿什出生那天起,自己是不是早就踏上了一场“英雄之旅”?

怀孕时她胖了45斤,以前满衣柜的裙子、高跟鞋全被收了起来,每天穿的都是方便哺乳、没什么美感的弹力棉裙,脚上是沾满污渍的懒人鞋。

带娃去公园,她总盼着能遇到和自己一样身材走样的妈妈,可看到的不是精致的少女,就是打扮时髦的贵妇。

这种落差我见过不少妈妈经历过,以前我们都有自己的小爱好、小生活,可当了妈妈后,那些东西好像都成了“奢侈品”。

杰西也一样,她总想起以前和朋友吃午餐、逛商场试美妆的日子,再看看现在每天擦鼻涕、喂奶、哄孩子的自己,忍不住琢磨:“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头?”

可慢慢她发现,妈妈的“英雄之旅”,从来不是去远方做大事,而是在日常的琐碎里守住自己。

不是说要不管孩子,而是别把自己完全“牺牲”掉,比如不用逼着自己像别人一样精致,胖了45斤也没关系,穿懒人鞋舒服就好。

不用因为没做到“完美妈妈”就自责,偶尔有情绪也正常,如此看来,守住自己的节奏,才不会被内耗拖垮。

找回自己的名字

真正让杰西下定决心找回自己的,是一次选首饰的经历,当了妈妈后,身边人都叫她“阿什的妈妈”,阿什的朋友这么叫,幼儿园老师也这么叫。

她好像慢慢忘了,自己还有个名字叫“杰西”,有次参加儿童派对,她看到其他妈妈脖子、手腕上都戴着刻着孩子名字或生日的首饰。

她心里琢磨,是不是自己也该买一个,这样才像个“合格的妈妈”?于是她跑了好几家店,最后看中了一条可以刻字的手链。

本来想直接刻上“阿什”,可手刚伸出去,突然停住了:“我好像很久没为自己花过心思了。”

犹豫了半天,杰西还是让店员刻上了自己的名字“Jessi”,手链能刻字的地方只有几厘米,可她看着那两个字,心里却特别踏实,原来除了“阿什的妈妈”,她还是那个能为自己做决定的杰西。

之前听说过一个职场妈妈的事儿,她每天要加班,还要陪孩子写作业,累得直掉头发。

后来她每天早起一小时练书法,本来怕没时间陪孩子,可没想到孩子看到她专注的样子,自己写作业也认真了不少。

这事儿让我觉得,妈妈先顾好自己,不是自私,反而是对孩子好。

就像台湾作家黄淑文说的,“最圆满的亲子关系,是在成就孩子的同时,成就自己”。

所以真的想跟所有妈妈说,千万别把自己活反了,你不用逼自己做“超人”,不用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

每天留一点时间读几页喜欢的书,每周抽半天去做件让自己开心的事,记着自己的名字,别被“妈妈”的身份困住。

毫无疑问,只有你先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才能把这份快乐传递给孩子,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眼里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