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忘三事,穷不丢三心”,哪三哪三,为何?
发布时间:2025-09-20 16:20 浏览量:1
老祖宗传下的处世箴言,从不是束之高阁的空话,而是历经世事检验的人生标尺。
就像“富不忘三事,穷不丢三心”这句话,悟透它,能在富贵缠身时守住根基,在穷困潦倒时保有底气,避开不少人生陷阱。
人在富足时,资源多、人脉广,看似手握主动权,可若得意忘形,很容易在安逸中弄丢最珍贵的东西。越是家境殷实,越要牢记这三件事不能忘。
第一事:不忘曾经的“苦”
不少人富了之后,便忘了当初打拼的艰辛——有人住着豪宅、开着豪车,却嫌弃父母“土气”,不愿带他们参加家庭聚会。
有人顿顿山珍海味,却对小时候“一块肉分三顿吃”的日子嗤之以鼻,甚至嘲笑出身贫寒的同事。
邻居张叔就是如此,早年靠在菜市场摆地摊、起早贪黑卖蔬菜起家,如今开了三家连锁超市,却总在酒局上吹嘘“自己天生会做生意”。
对当初凌晨帮他拉货、凑启动资金的老母亲,却连每月回家探望一次都做不到,最后被老街坊们戳着脊梁骨议论“忘本”。
不忘曾经的“苦”,不是要沉溺过去的窘迫,而是要守住做人的根本。
记得钱是靠汗水换来的,才不会挥霍无度、铺张浪费。
念着曾帮过自己的人,才不会目中无人、傲慢自大,唯有如此,财富才能守得长久,人脉才不会离散。
第二事:不忘肩上的“责”
富足不仅意味着拥有更多财富,更意味着要承担更多责任——对家庭的责任,要让家人过得安稳且有尊严。
对他人的责任,要记得曾经受过的帮助,有能力时回馈身边人;对社会的责任,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传递善意。
可有些富人为了利益,却把责任抛在脑后:比如有些企业老板,赚了钱就想着转移资产、偷税漏税,对员工的欠薪问题置之不理。
有些有钱人,看到社区里老人出行不便、孩子缺少游乐设施,却以“与我无关”为由拒绝捐助,反而把钱花在奢侈品消费上。
财富是能力的证明,更是责任的载体。就像企业家曹德旺,身家丰厚却始终低调。
不仅捐出数百亿建学校、修公路、助扶贫,还为公司员工完善医疗和养老保障,逢年过节都会亲自走访困难员工家庭。
他曾说“财富是社会的,只是暂时交给我保管”,正是这份对责任的坚守,让他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企业也得以稳健发展。
不忘肩上的“责”,才能让财富更有意义,否则再丰厚的家产,也会因失德而逐渐崩塌。
第三事:不忘待人的“善”
富有时,身边奉承、讨好的人多,很容易让人变得傲慢刻薄,把“有钱”当成“高人一等”的资本。
可真正有智慧的人,再富也不会丢了善良本性:小区里的李奶奶,早年靠做手工布鞋。
走街串巷叫卖攒了些钱,如今生活宽裕了,却依然保持着善意——看到流浪猫流浪狗,会每天定点投喂。
邻居家孩子没人接,会主动帮忙照看;遇到陌生人问路,会耐心指引甚至亲自带路。
有次楼下租客丢了工作交不起房租,李奶奶还主动减免了对方两个月房租,说“谁还没个难的时候”。
善良从不是穷人才有的品质,而是做人的底色。富时若仗着钱财欺辱他人、冷漠待人,只会让人反感,身边的人也会渐渐远离。
而守住善良,既能温暖他人,也能为自己积下福报。
就像李奶奶,虽然没做过什么“大事”,却成了小区里人人尊敬的“暖心人”,家里有事时,邻居们都会主动搭把手。
富时不忘待人的“善”,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人在穷困时,日子难、机会少,很容易陷入自卑、焦虑,甚至被现实压得放弃希望。
可若丢了不该丢的“心”,只会在困境中越陷越深,永远无法翻身。越是身处低谷,越要守住这三颗心。
第一心:不丢向上的“进取心”
穷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认命躺平,把“穷”当成“天生的命”,放弃所有努力。
有些人身处困境,就觉得“这辈子就这样了”,每天靠打零工混日子,下班就窝在出租屋里刷手机,不愿学习新技能,也不敢尝试改变现状。
而有些人哪怕日子再难,也没放弃向上的念头——外卖员小吴就是如此,高中毕业后没找到好工作,只能靠送外卖谋生。
可他不甘心一直这样,每天白天送外卖,晚上就对着手机学编程,遇到不懂的问题,就线上请教老师、泡技术论坛,有时学到凌晨一两点。
虽然过程辛苦,还被人嘲笑“一个送外卖的还想当程序员”,但他没放弃,一年后成功通过面试,成了一名初级程序员,工资翻了三倍,日子渐渐有了起色。
进取心是走出困境的“发动机”。穷时若没了向上的心,就只能在贫穷里恶性循环,永远看不到希望。
而守住进取心,哪怕每天只进步一点点,也能慢慢积累力量,抓住未来的机会,一点点改变现状。
第二心:不丢做人的“骨气”
再穷也不能丢了骨气,不能为了钱做违背良心、低人一等的事。
骨气是做人的脊梁,没了骨气,就算赚到钱,也会让人看不起。
可有些人为了摆脱穷困,却把骨气抛在脑后:比如有人为了借钱,对别人阿谀奉承、点头哈腰,甚至放下尊严去讨好。
有人找不到工作,就走上偷鸡摸狗、坑蒙拐骗的歪路,最后不仅没赚到钱,还落得个锒铛入狱的下场。
还有人看到别人过得好,就动了“走捷径”的心思,靠造谣、抹黑他人获取利益,最后名声扫地。
穷时守住骨气,才能活得有尊严。
就像民国时期的朱自清,晚年生活贫困,连粮食都买不起,却坚决拒绝美国提供的“救济粮”,说“宁可饿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
他的穷是暂时的,可这份骨气却流传至今,让人敬佩。
穷时不卑不亢、踏实做事,靠自己的双手赚钱,哪怕暂时没钱,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而丢了骨气,就算暂时摆脱贫困,也会永远抬不起头。
第三心:不丢对生活的“信心”
穷困时,难免会遇到冷眼和挫折——找工作被拒绝、做生意亏本、被人嘲笑“没本事”,这些都容易让人对生活失去希望。
可若没了信心,就等于断了自己的后路,只能在黑暗里越陷越深。
下岗工人王阿姨就是如此,中年时从工厂下岗,家里经济一下子紧张起来,还被邻居嘲笑“女人到了中年就没用了”。
可她没被打垮,反而觉得“只要肯干,就不会饿肚子”。
她发现小区里没人卖新鲜的手工包子,就跟着网上学做包子,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和面、调馅,早上在小区门口摆摊。
一开始生意不好,有人还说“她做的包子不好吃”,可她没放弃,不断调整口味,还坚持用新鲜食材,慢慢积累了回头客。
后来她的包子铺越做越好,还雇了两个下岗的同事一起干,日子越过越红火。
信心是照亮困境的“光”。穷时若没了对生活的信心,就会被负面情绪包围,甚至放弃努力。
而守住信心,就算遇到再多困难,也能在艰难中坚持下去,相信“只要不放弃,总会有柳暗花明的那天”。
就像王阿姨,若当初被嘲笑后就一蹶不振,就不会有后来的好日子。
对生活有信心,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一步步走出贫穷。
“富不忘三事,穷不丢三心”,说到底,是告诉我们:富贵时要守得住“本心”,不被财富冲昏头脑,忘了来路、丢了责任、失了善良。
穷困时要扛得住“考验”,不被困境磨掉志气,没了进取、丢了骨气、失了信心。
人生有贫有富,境遇有起有落,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守住该守的,做好该做的,才能在顺境中不迷失方向。
在逆境中不轻易沉沦,最终活出自己的价值与体面,守住长久的安稳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