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书生逛街时发现去世父亲的鞋子正要询问,发现父亲骑马而来

发布时间:2025-09-21 10:36  浏览量:1

大观年间的京城,商铺林立,市井喧嚣。一位姓王的士人漫步街头,目光忽然被一家鞋铺里的一双靴子吸引。那靴子的样式、针脚,甚至靴筒内侧那道不显眼的补丁,都与他记忆中父亲下葬时穿的那双一模一样。

王生心头一震,快步走进店铺,声音微颤地向店主打听这靴子的来历。店主头也不抬,一边敲打着鞋楦一边说:“哦,这位客官好眼力。这可不是小店的货,是昨儿一位官人拿来修补的,说今日来取。”

王生心中疑云更浓,便守在店旁等候。日头渐渐西斜,街市上人影渐疏。忽然,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一位身着青色官袍的中年男子翻身下马,径直走向店铺。王生定睛一看,顿时浑身冰凉——那眉眼、那步态,分明是他三年前已经安葬的父亲!

“店家,我的靴子可修好了?”那男子的声音也与他父亲一般无二。

王生呆立原地,眼见父亲取了靴子,付了银钱,转身就要上马。他这才回过神来,冲上前去拉住父亲的衣袖:“父亲!是孩儿啊!您不认识我了吗?”

那男子却恍若未闻,翻身上马。王生死死抓住缰绳,泪水夺眶而出:“父亲留步!求您教导孩儿几句吧!”

马上的男子终于回过头来,目光却平静得令人心寒:“若想知道做人的道理,去镇江寻太守葛繁。”语毕,马儿一声长嘶,竟如一阵风般疾驰而去,转眼消失在暮色之中。

王生怔在原地,耳边还回荡着父亲最后的话语。次日天明,他便收拾行装,南下镇江。

镇江府衙内,葛繁太守听完了王生的叙述,抚须沉吟片刻。这位年过花甲的太守面色红润,目光慈祥中透着睿智。

“令尊指引你来寻我,想必是知你心中有惑。”葛繁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其实我做人的道理很简单:每日力行善事,或四五件,或一二十件,四十年来未曾间断。”

王生恭敬请教:“不知大人所言善事,是何种大事?”

葛繁微微一笑,指着堂前一个歪斜的蒲团说:“譬如这蒲团,若摆放不当,绊倒了人便是过失。将它摆正,便是一善。”又指着一个捧茶进来的小吏:“见他唇干舌燥,赐他一杯清茶,又是一善。”

太守站起身,缓步踱至廊下:“善事不必求大,不必求显。言语温和是一善,举止端庄是一善,甚至一个善念、一句好话,凡利益他人者,皆是善行。上至达官贵人,下至乞丐流民,皆可为之。”

王生若有所悟,又问:“如此小事,果真能积功德吗?”

葛繁颔首:“譬如储水于器,日积月累,终能满盈。善行虽微,持之以恒,自能感通天地。”他望着庭中一棵苍劲的古松,“我年少时立此志愿,至今四十年。不敢说有何大成就,但求心安理得,无愧天地。”

王生留在镇江旬日,亲眼见证葛繁的为人。果然见他对每位访客都真诚相待,见到路旁老妪挑担吃力便命人相助,甚至见到孩童追逐嬉戏险些摔倒也会温言劝诫。这些细微的善行如春风化雨,渗透在日常每一个瞬间。

后来听说,葛繁寿至耄耋,一日晨起,含笑对家人说:“今日当辞。”遂更衣端坐,无疾而终。他的子孙果然个个贤达,家道昌隆。而王生自镇江归来后,终身力行善事,成为乡里称道的贤人。

这则故事在当地流传开来,人们都说:善行不必惊天动地,持久的细微善念,终能通向光明之境。就像涓涓细流,终成江海;点点善心,可照亮生死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