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扯竹麻打草鞋!

发布时间:2025-09-22 17:47  浏览量:14

如今麻窝子草鞋早已经绝迹,失传,没有人打草鞋,穿草鞋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我的家乡天全县思经(京)公社的农村人都时兴穿“麻窝子”草鞋,又叫满窝子草鞋。

这种草鞋结实耐用,而且防湿保暖,非常适合上山做农业生产的人穿。

这种草鞋配以毪子,把毪子裹脚包在脚上,穿进麻窝子,叫毪子打包脚。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时穿在脚上,既打不湿脚,又特别暖和舒适。

毪子打包脚穿上麻窝子草鞋上山穿林海,闯荆棘丛生之灌木丛,刺笆林,如履平地,尖尖的竹桩子,刺笆都扎不穿,非常结实。

这种草鞋是用竹麻编织制作而成,上世纪的五、六、七十年代,我的家乡许多农村人都会打这种草鞋,这是农村男人们必备的手艺之一。

那时候,不少人家都制作了“草鞋耙”,专门用于编织麻窝子草鞋,偏耳子草鞋。

这种草鞋耙用木板子制作而成,用一块长一尺余,高5寸左右长方形的木板,木板上方锯开5个分开的齿齿,然后,在木板上穿逗一根有弯钩的把子,把弯钩钩在木板凳上,用搓好的竹麻绳子拴在制作者的腰杆上打草鞋。

先说说扯竹麻。

竹麻是用一年青(生)的嫩慈竹制作而成,工匠先到慈竹林里头选择粗壮高大,还没有长出枝丫的嫩慈竹,砍倒,捆绑后背回家待用。

嫩慈竹背回家后,用木锯子按竹子节一节一节地锯断,再用快刀沿竹节内侧旋上一圈。

把嫩竹筒子放在煤炭火上烤至出竹油,软化后,用特制的铁钳夹住竹头,一片一片地撕裂、扯下,就变成竹麻,将竹麻晒干或晾干。

等竹麻干透以后,开始搓制竹麻绳索,先将竹麻搓成筷子粗的麻绳,作为草鞋的主筋,俗称“赏子”。

再搓好如香芊一样细的草“耳子”备用。

打草鞋时,先固定主筋。

把草鞋耙子放在板凳上,用其前端的木钩钩住板凳头。将按穿鞋人的脚板长短,裁好长度的主筋麻绳叠成四股,一头分挂在草鞋耙子前头左右两根羊角上,一头系在打草鞋者拴在腰部的草鞋弓上。

接着开始编织鞋底。

以四股主筋麻绳为“经”,以一束谷草、竹麻、玉米壳或其他辅助材料横穿为“纬”,最好的材料是上好的竹麻。

并将其扭紧,来回穿梭编织。根据草鞋底子需要的宽窄要求,将赏子在羊角浅齿上移动调整,不时将赏子换挂到羊蹄子上,把刚编上的材料用力向后勒紧、扎实。

安装草鞋耳子,也就是鞋帮。鞋底编到适当位置,加上先前备好的草鞋耳子,继续编织。

最后完成制作。

打完鞋底后,用剪刀将多余的须草剪去并修饰整齐,然后编扎“后跟”,编扎“鼻子”,画龙点睛,穿鞋索,一双麻窝子草鞋就制作完成了。

草鞋编织完成后,用专用木楦头撑起来,再敲打敲打,一双草鞋就制作而成了。

编织草鞋是个精细活,手艺好的师傅,竹麻绳子搓得均匀、细腻、溜光,无结巴,编织的草鞋圆润、光滑,一点都不磨脚,经穿耐穿,一双草鞋穿半年不成问题。

在结实草鞋上钉上鞋爪子钉钉,上山,走溜路一点都不打滑,特别实用。

我的家乡

应该说我们天全山区农村打草鞋穿的历史悠久,聪明能干的打草鞋师傅很多,很会装饰漂亮的草鞋,如精湛的工艺艺术品,送到集市上售卖,定会卖上好价钱。

如今,农村老一辈会打制草鞋的人所剩无几,个别年逾古稀的人才会打制优质草鞋。

农村也没有人穿草鞋了。

在一些小城镇,还有个别老人喜欢穿“偏耳子”草鞋,这种偏耳子草鞋用金丝线,布条编制而成,漂亮,精致,透汗气,不湿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