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看见寻人启事,发现特等功臣,为何竟是身边清洁工,这咋回事
发布时间:2025-09-22 18:03 浏览量:2
1953年秋,河南郑州某机关招待所内,一位领导翻阅的《人民日报》,看到一则寻战斗英雄的启事。
领导发现,这个英雄的线索,竟与他身边一位低调的清洁工莫名重合,难道真的是他吗?
这个战斗英雄是谁?他当年怎么立功的,后来为何当清洁工?最后身份暴露后,他的结局如何呢?
1953年秋末的郑州,空气里还残留着夏末的燥热,机关招待所的青砖瓦房被晒得发烫。
刘主任刚处理完一批接待文件,坐在办公室的藤椅上歇脚,抓起桌上的《人民日报》阅读,油墨味混着烟草味飘进鼻腔。
就在这时,一则套红的寻人启事,却突然吸引了他的目光。
寻的人名叫雷保森,是河南人,约莫二十八岁,是抗美援朝特等功臣也是,一级战斗英雄,在1951年七峰山战役后失踪,知情者可速联系26军政委李耀文。
刘主任的手指在这个名字上反复摩挲,心里突然蹿起来一个模糊的影子:
在招待所里,那个总低着头扫地的老雷,不就是河南人吗?好像年龄也是二十七八岁?
去年秋天,介绍人领着老雷来应聘时,刘主任还纳闷,这么年轻的小伙子,怎么不去工厂,偏来干清洁工?
介绍人只含糊说,老雷上过战场,受了重伤,干不了重活。后来刘主任见他眼神诚恳,又听说他无依无靠,便心软留了下来。
刘主任越想越心焦,快步下楼喊住老雷,让他歇会儿吧,来办公室喝口水。
老雷走进办公室后,刘主任趁这个机会,假装随意地问起,关于老雷的籍贯和年龄,谁知道竟然和寻人启事的一样。
答案像重锤砸在刘主任心上,他再也按捺不住,从抽屉里翻出那张《人民日报》,指着寻人启事递过去。
老雷的目光落在报纸上,手指先是微微颤抖,等看到李耀文的落款时,眼圈突然红了。
他盯着报纸看了足足五分钟,办公室里静得只能听见他的呼吸声,最后才用沙哑声音承认,他就是雷保森。
刘主任只觉得喉咙发紧,看着眼前这个浑身带着疲惫的年轻人,不禁问起雷保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1925年,雷保森出生在河南兰考大岗集,六岁时成了孤儿,每天在街头乞讨,直到一年后,一户姓雷的佃农夫妇收养了他。
1941年,雷保森已经在地主家当仆人,饱受欺凌几年,听说郑州能找到活干,便和两个伙伴偷偷离开家,一路扒火车、走小路往郑州去。
可半路遇到土匪,他和伙伴走散了,流落到郑州郊区,给一户人家看果园,后来果园主人在城里开了家饭馆,让他去饭馆打杂。
就是在这家饭馆里,雷保森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那是一个常来吃饭的鞋匠。
鞋匠穿着干净的蓝布长衫,说话温文尔雅,每次来都点一碗素面,却总故意剩下半碗,悄悄推给雷保森。
闲暇时,鞋匠会拉着雷保森,在饭馆后院聊天,给他讲共产党的事,雷保森听得入迷,他第一次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为穷人拼命。
后来他才知道,鞋匠是中共地下党,以鞋店为掩护搜集情报,而鞋匠看雷保森机灵,便慢慢交给他人送信的任务。
雷保森每次都把信藏在衣襟里,绕着偏僻的小路走,遇到盘查就装作去亲戚家串门,从没出过差错。
1946年秋天,鞋匠突然找到他,塞给他一封用油纸包好的介绍信,表示雷保森身份可能暴露了,赶紧去山东莱芜找党组织。
雷保森揣着介绍信,扒上一辆拉煤的火车就出发了,当火车在徐州停下时,他以为到了莱芜,打听后才知道还要往北走一百多里。
他没钱坐车,只能靠两条腿走,白天乞讨,晚上睡在破庙里,走了半个多月,终于在莱芜找到南麻区小队,成了一名游击队员。
后来雷保森成了机枪手,在解放战场上,抱着机枪冲锋在前。开封战役中,他连续射击三个小时,胳膊震得发麻,却硬是守住了阵地。
济南战役时,他单枪匹马俘虏了敌军一名团长,立了二等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朝鲜战争爆发后,雷保森随26军入朝作战,被任命为反坦克班班长,带着九名战士驻守七峰山下的299高地。
第四天下午,远处传来马达声,像闷雷滚过山谷,雷保森透过望远镜,看到十二辆美军坦克正沿着公路缓缓驶来,中间还跟着一辆吉普车。
当第一辆坦克拐进弯道时,雷保森大喊开火,火箭筒手扣动扳机,嘭的一声巨响,火箭弹精准命中履带,坦克瞬间停在公路中间冒黑烟。
后面的坦克顿时乱了套,有的想往前冲,有的想掉头,挤在狭窄的公路上动弹不得。
雷保森趁机带着战士冲下断崖,手里攥着手雷,猫着腰往前冲,把手雷扔到坦克里。
短短二十多分钟,坦克和吉普车成了废铁,雷保森带着战士撤回阵地时,每个人身上都沾着尘土和油污,却没人喊累。
这是志愿军步兵首次单次摧毁这么多坦克,雷保森被授予“反坦克英雄班班长”称号,记特等功,还被评为“一级战斗英雄”。
可荣誉还没来得及享受,第二天美军就集结三万人,从三个方向反攻七峰山。
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在阵地上,泥土和碎石飞溅,雷保森带着战士躲在战壕里,一次次打退美军进攻。
鲜血染红了阵地,战斗打到最后,阵地上只剩下雷保森和另一名叫战士,两人都负了伤,靠在断墙上喘气。
眼看远处美军冲上来,雷保森推着周士武,自己则捡起地上的枪支,用力摔在石头上,大喊宁死不当俘虏。
他转身爬上断崖边,望着远处的战友,纵身跳了下去,在下坠的瞬间,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可身体突然被崖壁上的树枝挂住。
他重重摔在干枯的树枝上,眼前一黑昏了过去,等他醒来时,天已经黑了,浑身像散架一样疼,腿上的伤口渗着血,染红了周围的树枝。
他听见远处美军的脚步声,只能拖着受伤的腿,一点点往树林里爬,躲在一棵大树后,熬过了漫长的一夜。
第二天清晨,一位捡树枝的朝鲜妇女发现他,看到他的军装,立刻喊来几个乡亲,用树枝做了个简易担架,把他抬到志愿军后方医院。
医生从他身上取出四颗子弹,可一块弹片嵌在肺里,当时的医疗条件无法取出,他的七根肋骨也摔断,医生说以后再也干不了重活。
伤好之后,雷保森没有联系部队,因为他摸着胸口的弹片,想着自己成了废人,不想给组织添麻烦。
他悄悄离开医院,辗转回到河南,经人介绍,成了郑州招待所的一名清洁工。
他把勋章藏在贴身的布包里,把战功埋在心底,每天默默扫地和擦窗户,像一颗不起眼的石子,融入了平凡的生活。
与此同时,26军政委李耀文始终没放弃寻找雷保森,他看到雷保森牺牲的记录,却总觉得不对劲,因为没找到尸体,就不能确定牺牲。
他亲自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上刊登寻人启事,还派参谋去河南各地走访,每次收到线索都亲自核实。
有一次,他们找到一个叫雷保森的人,结果发现是同名的农民,但李耀文没气馁,表示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能放弃。
1953年秋天,当李耀文接到郑州招待所的电话时,正在办公室整理文件。
得知雷保森在郑州当清洁工,李耀文立刻派车去郑州,还特意让参谋带上雷保森的勋章和奖状。
当军人出现在招待所时,职工都围了过来,一时间议论纷纷,直到有人说出老雷是特等功臣,大家才恍然大悟。
那个被他们忽视了一年多的清洁工,竟是个战功赫赫的英雄,不少人心里生出佩服。
雷保森因此重新归队后,被任命为长春要塞部守备连连长,继续他的军人事业。
1957年国庆前夕,彭老总亲自给他发了请柬,邀请他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后来毛主席接见他,夸赞他是志愿军的骄傲。
1963年,雷保森带着革命伤残军人证书退伍返乡,当地政府给他建了个小院,还在门口挂了特等功臣的牌匾。
可他没闲着,只要有学校、部队邀请他讲战斗故事,他从不推辞,甘愿再出一份力。
有一次,县职教中心请他去宣讲,他正感冒打点滴,医生劝他休息,他却拔了针头,表示孩子们等着听故事,不能让他们失望。
他步行几里路到学校,讲起七峰山的战斗时,声音并不大,却让台下的学生们都红了眼。
四十多年里,雷保森讲了八百多场报告,听众超过五十万人次,有人心疼地问他累不累。
他总是笑着说,自己是共产党救的穷孩子,能为党和人民做点事,一点也不累。
晚年时,肺里的弹片经常让他咳嗽,冬天更是疼得睡不着觉,可他还是坚持去宣讲。
直到2009年3月9日,八十五岁的雷保森在睡梦中安详离世,床头还放着那枚珍藏了一辈子的特等功勋章。
回望当年那个秋天,郑州招待所里的相遇像一束光,照亮了一个英雄的平凡岁月。
他把功劳藏进岁月,把奉献融入日常,却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何为忠诚与担当。
看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
【1】驻马店网.《追记抗美援朝特等功臣雷保森》.2016-08-22
【2】百度百科.《雷保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