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临沂西郊有个行当叫“砸干棒”,你知道我是怎么砸的?
发布时间:2025-09-24 03:28 浏览量:1
打开临沂记忆,唤醒沂蒙情怀
如今站在临沂批发市场这人头攒动的门口,看着两万多个亮堂堂的摊位,还有那穿梭不停的物流大卡车,我这心里头啊,就忍不住想四十多年前的西郊。
那会儿,这地方还净是些土坷垃路和临时搭的棚子呢。像我这样没本钱、没门路的,只能靠一种叫"砸干棒"的营生,在市场的夹缝里混口饭吃。
一、砸干棒的起点:50双布鞋和一份信任
"砸干棒"这活儿,听着不怎么体面,但在当时,可是不少散户的救命稻草。我刚干这行的时候,满脑子就一个念想:能挣口吃的,别让家里断了顿。
那时候的西郊市场,刚有点模样。正经的摊位就那么几十个,都被有本钱的老商户占着。我们这些"空手套白狼"的,只能打"赊货"的主意。
第一次找摊主赊货,我在王大叔的鞋摊前转了三圈,手心全是汗。王大叔卖的是胶底布鞋,那会儿老百姓都爱穿,耐脏还便宜。
我硬着头皮凑过去,声音小得像蚊子哼:"大叔,您看……能不能早上先让我拿点鞋,等晚上卖完了再给您算钱?"说完我就低着头,心怦怦直跳,生怕他一口回绝。
毕竟我跟他素不相识,空口白牙就要赊货,换谁都得犯嘀咕不是?
没想到王大叔愣了愣,上下打量了我一番,又瞅了瞅我攥得发白的衣角,叹了口气说:"小青年,看你这样也不像是耍滑头的人。这样吧,先拿50双去试试。卖不完的就给我送回来就行。"
我当时差点没蹦起来,连说了三声"谢谢大叔",抱着鞋就往市场门口跑。那50双鞋,是我"砸干棒"的第一笔本钱,也是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的人情。
二、砸干棒的日常:从早到晚的奔波
打那以后,我每天天不亮就往西郊赶。先到王大叔的摊位上点清楚鞋子,有时候是布鞋,有时候是轻便的塑料凉鞋,数量慢慢从50双涨到了100双。
然后找个靠近路口的角落,铺块从家里带来的旧塑料布,把鞋一双双摆得整整齐齐,鞋头冲外,方便路人挑拣。
我卖鞋有个规矩:价格比王大叔的摊位便宜一毛钱。我没摊位费,能让点利给顾客,也能卖得快些。
▲老农民进城逛西郊(1983 山东临沂钱捍 摄 )
那会儿来买鞋的,大多是附近的村民,还有些来进货的小商贩。
有人拿起鞋问:"小青年,这鞋是你的货吗?"我从不瞒人,直说:"是王大叔的货,我帮着卖。您放心,质量跟摊位上的一模一样,就是价钱便宜点。"
大家听了也不介意,反而觉得我实在。不少人买了一次,下次还来我这儿。
最忙的时候是赶大集的日子。周边乡镇的人都往西郊涌,我的小摊前能围得水泄不通。
有次一个大娘一下子买了三双,说要给儿子、儿媳和小孙子穿。我顺手多送了她两双鞋垫,大娘笑得合不拢嘴,后来每次来都要跟我唠两句家常。
还有时候遇到卖不完的情况,比如下雨天,路上连个人影都没有。天刚擦黑我就抱着剩下的鞋去找王大叔,他从不说什么,只是让我下次注意看天气,还会留我喝碗热粥。
那些粥的热气,比挣了钱还让人心里暖和。
三、砸干棒的江湖:一群人的互相帮衬
慢慢的,市场里做"砸干棒"的人就多了起来。有卖袜子的老张,有卖毛巾的小李,我们都在路边摆摊,时间长了也就熟了,还经常互相帮衬。
比如我这儿布鞋卖得快,老张那儿袜子剩得多,我们就互相"串货"。他拿几双鞋,我拿几双袜子,搭着卖,生意都能好不少。
有时候遇到城管来劝离,我们就一起麻利地收拾东西,等城管走了再回来。没人抱怨,只觉得能多卖一会儿是一会儿。
在市场上,这样没有任何本钱和风险的买卖就是“砸干棒”。后来大家才给这行当起了"砸干棒"这么个名儿——"干棒"就是指没本钱的空架子,"砸"就是凭着一股蛮劲和实在,硬生生把空架子砸出条活路来。这名字听着土,但特别贴切。
四、砸干棒的传承:苦尽甜来
再往后,临沂西郊市场越扩越大,新的摊位一批批地建了起来。那时,正好有个临沂商校八五级的同班同学孟庆金在临沂温州服装鞋帽批发市场做管理工作,也给我的生意给了很大的关照。后来,我也攒够了钱,租了个几平米的小摊位,从"砸干棒"的散户,变成了正经的摊主。
我还跟王大叔成了忘年交,逢年过节都去看他。他总说:"当初我就没看错你,这'砸干棒'的日子是苦,可它能磨出人的实在劲儿。"
现在偶尔跟年轻的商户聊起"砸干棒",他们大多都没听过。可我总觉得,那段"砸干棒"的日子,是我在临沂西郊市场迈出的人生第一步。
有时候我会站在自己如今的大店里,看着货架上整齐的鞋子,想起当年抱着50双布鞋在路边摆摊的那个清晨——那时候的风是凉的,可心里的劲儿是热的。
编辑:沂州人
《临医文艺》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