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准:用布鞋讲述登封非遗的现代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25 00:07  浏览量:3

李准是 “大唐丽芬手工布鞋” 的掌舵人,大家都叫她丽芬。她不是什么声名显赫的大人物,却用一双双手工布鞋,在非遗传承的画卷上写下了动人的新时代故事。她是大唐丽芬手工布鞋的第五代传人,1981 年 6 月出生在君召乡蔺沟村,老家在石道乡宋沟村,自小跟着奶奶、母亲捏针引线,把家族几代人的手艺刻进了骨子里。后来她结婚,嫁到了君召乡秦新庄,手里的针线也没因生活的变迁而放下。如今,她不仅守住了传统布鞋制作技艺的根,更让这门古老手艺在现代生活里扎了新枝,成了当地非遗传承中最接地气、也最有温度的 “代言人”。

一针一线启蒙,童年藏着传承的根

李准与手工布鞋的缘分,是从石道乡宋沟村的老屋里萌芽的。那时候她还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最常做的事就是搬个小板凳,凑在奶奶段秋身边,目不转睛地看奶奶做鞋。奶奶的手粗糙却灵巧,指腹因常年捏针纳线磨出了厚茧,可一拿起锥子、麻绳,动作就变得格外娴熟 —— 锥子轻轻一钻,布料上便多了个整齐的小孔,麻绳穿过去,手指一拉,“嗤啦” 一声,线就牢牢嵌在了布层里。一块普通的棉布,经她裁剪、缝制,没几天就变成了一双方方正正、带着体温的布鞋。

李准后来才慢慢知道,奶奶的手艺不是凭空来的,是从祖奶奶张玉祖那里传下来的,再往上追溯,家族里第一代做鞋的是清乾隆年间的李氏夫人。那位老祖宗因为当时妇女社会地位低,连全名都没留下,却凭着一手好针线,把布鞋做得又结实又好看,被乡邻们亲切地唤作 “巧奶奶”。“咱李家的手艺,是一辈辈手把手传下来的,可不能断在咱这儿。” 奶奶常一边纳鞋底,一边跟她说起这些往事,语气里满是郑重。

母亲李顺也是做鞋的好手,每到农闲时节,家里的案板就成了 “工作台”,堆着五颜六色的棉布、一轴轴的粗麻绳,还有刚熬好的面浆 —— 那是打袼褙用的,得用自家磨的面粉慢慢熬,稠度要刚好,太稀粘不牢,太稠布板会硬脆。母亲纳鞋底时,头微微低着,阳光落在她的发顶,麻绳在她指间来回穿梭,针脚密密麻麻,像给鞋底织了层细密的网。李准穿的第一双千层底布鞋,就是母亲亲手做的:鞋面是柔和的浅蓝色,鞋底是一层层棉布叠起来的,踩在地上软乎乎的,不硌脚也不打滑,走再远的路,脚也不会疼。

那时候李准还不懂 “传承” 是什么意思,只觉得跟着母亲学做鞋是件快乐的事。她从穿针引线学起,刚开始线总穿不进针眼,手指被针扎得冒血珠,她也不哭闹,贴上创可贴继续练;后来学裁鞋样,拿着剪刀的手总抖,裁出来的鞋底歪歪扭扭,母亲就握着她的手,一点点教她怎么沿着画好的线剪。十几岁时,李准已经能独立做出一双手工布鞋了,从打袼褙到纳鞋底,从裁鞋帮到上鞋楦,每一步都做得有模有样。奶奶摸着她纳好的鞋底,笑着说:“这针脚比我年轻时还齐整,好,好!”

后来李准长大了,嫁到了君召乡秦新庄,离开宋沟村时,她特意把奶奶传下来的旧鞋样、母亲熬浆糊的方子都打包带了过去。在新的家里,她依然保持着做鞋的习惯,有空就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拿出布料和针线,一针一线地缝制布鞋。先是给丈夫、孩子做,后来邻里看她做得好,也纷纷来求鞋,她从不推辞,总是笑着说:“手工做的鞋,穿着舒服,你们不嫌弃就好。” 有时候做鞋到深夜,丈夫劝她早点休息,她总说:“多做一双,就能多让一个人知道手工布鞋的好。”

一门手艺坚守,从家常活计到非遗阵地

2014 年,李准心里冒出一个更坚定的念头:这么好的手工布鞋手艺,不能只在自家小院里传,得让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穿上这种带着手作温度的鞋。那时候机器制鞋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商场里的鞋子款式多、价格低,有人劝她:“机器做一双鞋只要几分钟,你手工做一双要七八天,又费力气又卖不上价,图啥?” 李准没辩解,只是默默开始筹备 —— 她在秦新庄找了个小院子当工作室,把家里攒的钱拿出来买布料、线绳,又把家族传下来的旧鞋样找出来,一张张整理、修改,让鞋型更贴合现代人的脚型。

2015 年,“大唐丽芬手工布鞋” 正式成立,虽然名字里带 “厂”,但刚开始规模很小,连李准在内总共才三个人。每天天不亮,李准就起床忙活:先把前一天晾好的布板收回来,检查硬度和平整度;再根据订单选布料,棉织品要挑密度高、透气性好的,这样做出来的鞋吸汗不闷脚;真丝织物要选颜色正、光泽好的,绣起花来更显精致;就连浆糊,她还是坚持用自家面粉熬,她说:“机器做的浆糊有添加剂,粘出来的布板不结实,老辈的法子虽然慢,但最靠谱。”

白天,她和工人一起裁鞋样、纳鞋底;晚上,等家人都睡了,她还在灯下整理制作流程、设计新款式。做一双手工布鞋,前前后后要近 20 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标准,半点马虎不得。打袼褙时,布料要一层一层铺匀,面浆要刷得厚薄一致,晾的时候要避开阳光直射,防止布板开裂;裁底样时,要根据男鞋、女鞋、童鞋的不同尺寸,精准画出轮廓,剪刀要沿着线走,不能有一点偏差;纳鞋底是最费功夫的环节,每平方寸要纳 81 针以上,一双鞋下来就是1600多针,针码要分布均匀,不能有松有紧,不然鞋底容易变形。

夏天天热,工作室里没有空调,李准和工人的手都被汗水浸得发滑,麻绳总从手里溜走,她们就用布擦一擦手,继续纳;冬天天寒,手指冻得僵硬,捏不住针,她们就把双手放在嘴边哈气,暖一暖再接着做。有次工人大姐嫌纳底费劲儿,偷偷少纳了几针,李准发现后,没有批评她,只是拿起鞋底,指着针脚说:“妹子,你看这针脚密的地方,鞋底又结实又平整,针脚稀的地方,踩不了多久就会松垮。咱做鞋就是做良心,人家信任咱才买咱的鞋,咱不能让人家失望。” 从那以后,厂里所有人都把 “做良心鞋” 记在了心里,再没人敢偷工减料。

2018 年,李准觉得时机成熟了,开始准备非遗申报材料。她把家族传承的故事写下来,从清乾隆年间的李氏夫人,到奶奶、母亲,再到自己,每一代传人的故事都写得详细;她把手工布鞋的制作工序拍下来,从打袼褙到上鞋楦,每个步骤都配了文字说明;她还把这些年做的布鞋成品整理出来,虎头鞋、青花瓷纹鞋、凤凰戏牡丹鞋…… 满满当当摆了一桌子。她跑了一趟又一趟登封市的相关部门,耐心地给工作人员讲解每一双鞋背后的手艺,每一个针脚里的心意。

当得知 “大唐丽芬手工布鞋” 被正式列入登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李准拿着红色的证书,激动得眼眶都红了。她第一时间给远在宋沟村的母亲打了电话,哽咽着说:“妈,咱的手艺成非遗了,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终于有了名分!” 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也带着颤抖:“好,好,丽芬,你做得好!”

一笔文化添彩,让布鞋藏着岁月与吉祥

在李准眼里,手工布鞋从来不是简单的日用品,而是承载着传统文化的 “活载体”。她常说:“如果说手工布鞋是对传统手艺的继承,那么大唐丽芬手工布鞋就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的积淀和呈现,它不仅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这些年,她一直在琢磨怎么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意涵,缝进一双双布鞋里,让每一双鞋都有故事、有温度、有吉祥的寓意。

很多人的第一双手工布鞋,都是虎头鞋,李准做的虎头鞋,更是把 “吉祥” 二字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做的虎头鞋,鞋头是圆圆的,绣着威风凛凛的虎头 —— 眼睛用黑丝线绣得炯炯有神,鼻子是用红色的绒线堆出来的,额头上还绣着一个金灿灿的 “王” 字,连虎须都用细棉线一根根绣出来,栩栩如生。“小孩子穿虎头鞋,是老辈传下来的规矩,” 李准一边绣虎头,一边解释,“老虎是百兽之王,能驱鬼辟邪,给孩子穿虎头鞋,就是希望孩子没病没灾,平平安安长大。”

有次一位外地游客来登封旅游,偶然看到了大唐丽芬的虎头鞋,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她拿着虎头鞋,翻来覆去地看,忍不住问:“这鞋做得也太精致了,多少钱一双?我要给我孙子买两双。” 李准笑着说:“您要是喜欢,我再给您绣上孩子的名字,这样更有意义。” 后来那位游客收到鞋后,特意发来照片,照片里的孩子穿着虎头鞋,笑得特别开心,还配了文字:“孩子说这是‘老虎鞋’,天天都要穿,谢谢李师傅的用心!”

除了虎头鞋,李准还设计了很多带着文化寓意的布鞋。比如一款黄色的刺绣布鞋,鞋面绣着一座小小的古城门,城门下面衬着几枝绽放的梅花。李准说:“布履是汉以后鞋的总称,那时候天下不太平,战争不断,老百姓都渴望安稳和平。我绣这座城门,就是象征着‘平安守护’,梅花呢,寓意‘美好吉祥’,整双鞋合起来,就是希望大家都能过上平安美好的日子。” 这款鞋推出后,很受中老年人喜欢,有人说:“穿上这鞋,心里都觉得踏实。”

在中国鞋文化史上,“三寸金莲” 是一段特殊的记忆,那是中国独有的缠足鞋饰。李准没有回避这段历史,而是用更温和、更具审美价值的方式,让它以新的形式 “重生”。她把传统的小脚鞋缩小,做成小巧玲珑的挂饰,鞋面绣着精致的缠枝莲纹样,挂在包上、车里,成了独特的装饰品;她还把绣花的圆头布鞋做成包袋的吊坠,圆滚滚的鞋型透着可爱,寓意 “圆满吉祥”。有顾客说:“这样的设计好,既记住了历史,又不显得沉重,还多了份喜庆的意思。”

如今,大唐丽芬手工布鞋已经有了 60 余种产品,每一款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寓意。黑布鞋耐脏实用,适合日常穿着;松紧口布鞋穿脱方便,深受老年人喜欢;民族鞋绣着多彩的民族纹样,充满异域风情;宝宝圆头布鞋用的是柔软的棉布,不会磨伤孩子的小脚丫;女士高跟布鞋则兼顾了美观与舒适,鞋跟不高不低,绣着素雅的花纹,搭配旗袍、长裙都好看。李准还拓展了品类,用做布鞋的手艺做手工箱包、鞋垫,箱包上绣着和布鞋配套的花纹,鞋垫纳着透气的针脚,一套下来,既实用又有格调。

有次登封当地的敲鼓队来找李准,想定制一批和服装搭配的布鞋。李准根据敲鼓队服装的颜色和纹样,设计了 “凤凰戏牡丹” 的款式 —— 鞋面是大红色的,绣着展翅飞翔的凤凰,凤凰周围绕着盛开的牡丹,凤凰的羽毛用金线绣出光泽,牡丹的花瓣层层叠叠,透着富贵吉祥的气息。敲鼓队穿上这双鞋表演时,红色的鞋面在灯光下格外亮眼,和服装相得益彰,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后来敲鼓队的队长特意来感谢李准:“李师傅,您做的鞋太好看了,穿上它敲鼓,我们都更有劲儿了!”

一份责任传递,让非遗长出新生的枝

李准从不觉得传承是 “一个人的战斗”,她总说:“手艺就像种子,只有播撒出去,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只藏在自己手里,早晚都会失传。” 如今,大唐丽芬手工布鞋已经有了几名员工,大多是君召乡周边的农村妇女,秦新庄的、宋沟村的都有。这些妇女大多因为要照顾老人、孩子,没法出门打工,李准就把鞋样、布料送到她们家里,让她们在家做,做好后再收回来,按加工数量给她们算工钱。

家住秦新庄的王大姐,家里有两个孩子,还有一位生病的老人,没法出去工作,家里的开销全靠丈夫打零工维持。自从跟着李准做鞋后,王大姐每个月能挣两千多块钱,她说:“丽芬妹子人好,不仅给我派活,还教我手艺,我在家做鞋,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挣钱补贴家用,真是帮了我大忙了。” 李准教姐妹们做鞋时,从不藏私,不管是打袼褙的技巧,还是纳鞋底的力道,抑或是绣花样的针法,她都手把手地教。有人学得慢,她就反复示范;有人手磨破了,她就给买护手霜;有人家里有事耽误了工期,她也从不催促,还会主动帮忙。

除了厂里的员工,李准还义务为愿意学习手工布鞋制作工艺的人授课。这些年,她去过村里的文化站,也去过乡镇的活动室,每次开课,都有人早早地来等着。她给大家讲家族传承的故事,讲手工布鞋的历史,再一步步教大家做鞋。有次村里的小姑娘晓雅来学做鞋,她说:“我奶奶以前也会做布鞋,可惜我没学,现在跟着李阿姨学,既能学会手艺,又能想起奶奶,真好。” 截至现在,李准义务授课的受众已经有 100 余人,很多人学会后,还会自己做鞋送给家人、朋友。

在大唐丽芬手工布鞋成长的路上,李准也记着身边人的帮助。市场监督局的工作人员得知她办厂后,主动上门给她讲解相关政策,帮她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让她少走了很多弯路;有研究传统文化的老师,特意来工作室免费给她讲课,教她怎么把更多的文化元素融入布鞋设计;还有登封市的非遗保护中心,给她提供展示的平台,让更多人知道大唐丽芬的手工布鞋。李准总说:“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是很多人在帮我,我得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

疫情期间,李准看着新闻里医护人员辛苦忙碌的身影,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想着要为抗疫做点什么。于是,她设计了一款 “火龙除魔” 的布鞋,鞋面绣着火红的火龙,龙身缠绕着祥云,龙爪踩着 “病毒” 图案,寓意 “驱散疫情,守护平安”。她带着员工加班加点地做,每天都忙到深夜,手指被针扎得密密麻麻都是小孔,她也没喊累。这款鞋申报抗疫作品后,还在河南省得了七个奖,登封市的领导也特意来工作室看望她,夸她 “用老手艺为抗疫出力,了不起”。后来,李准把这双获奖的布鞋捐给了国家,她说:“这鞋能为抗疫做点贡献,比卖多少钱都值。”

现在,李准还有一个更大的心愿:“虽然手工布鞋成了非遗,但很多市民还不了解它,不知道它背后的文化和手艺。我希望能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的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老手艺的好,让更多人喜欢上手工布鞋,把这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她常带着布鞋去参展,郑州的大玉米楼展厅、河南省博物院都有她的作品。每次参展,她都会带着锥子、线绳和布料,现场给参观的人演示纳鞋底、绣花样,给大家讲每一双鞋背后的故事。有小朋友好奇地问她:“阿姨,做一双鞋要多久呀?” 李准笑着说:“要五天呢,每一针都要用心缝,这样鞋才结实、好穿。”

一生匠心守护,让老手艺焕发生机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李准就会早早来到工作室。她先把窗户打开,让新鲜空气进来,再把前一天没做完的鞋拿出来,检查一下针脚,整理一下布料。不一会儿,员工们也陆续来了,工作室里渐渐热闹起来,裁布的 “咔嚓” 声、纳底的 “嗤啦” 声、大家说笑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格外温馨。

李准的爱人在郑州上班,虽然工作忙,但一直很支持她的事业。每次周末回家,他都会帮李准整理布料、打包鞋子,有时候还会给她提些建议,比如 “这款鞋的颜色能不能再亮一点”“那个鞋型能不能再调整一下”。两个女儿也很懂事。大女儿大学毕业后,知道母亲忙不过来,主动帮她打理线上事务 —— 在社交平台发布布鞋的制作过程、产品照片,回复顾客的咨询;小女儿学习成绩优异,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就会跑到工作室帮母亲穿针引线,还会跟母亲一起设计新的鞋样,比如在童鞋上绣上可爱的小兔子、小花朵,特别受小朋友喜欢。李准常说:“家里人的支持,是我能一直坚持下来的最大底气。要是没有他们,我可能撑不过那些难的时候。”

这些年,大唐丽芬手工布鞋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登封本地的人喜欢,还有很多外地顾客通过网络下单。有位北京的旗袍爱好者,第一次买了一双青花瓷纹的布鞋后,觉得特别合脚、好看,后来又陆续定制了好几双不同款式的,还介绍了身边的朋友来买。她在给李准的留言里说:“你的鞋不仅舒服,还带着一股传统文化的韵味,穿出去参加旗袍秀,很多人都问我在哪儿买的,我都跟她们推荐大唐丽芬。”

面对越来越多的订单,李准始终没放松对品质的要求。不管订单再多,她都会亲自检查每一双鞋的针脚、鞋型,只要有一点不满意,就会让员工重新修改。她说:“咱做的是非遗手艺,不能砸了‘大唐丽芬’的招牌,更不能辜负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 有时候员工劝她:“订单这么多,差不多就行,没人会仔细看针脚。” 李准却摇摇头:“我自己能看过去,才能给顾客送过去。手工鞋的价值,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如今,李准已经在非遗传承的路上走了十几年。从石道乡宋沟村那个跟着奶奶学做鞋的小姑娘,到君召乡秦新庄里撑起一家非遗鞋厂的掌舵人,她用一双双手工布鞋,把家族五代人的匠心传递了下去,也把登封的传统布鞋文化带到了更远的地方。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华丽的言辞,只是用一针一线的坚持,让老手艺在新时代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夕阳西下时,工作室的窗户被染成了温暖的橘色。李准坐在案板前,手里拿着一双刚做好的虎头鞋,仔细地检查着每一处针脚。窗外,员工们说说笑笑地收拾着工具,准备下班;屋里,台灯的光落在鞋面上,虎头的眼睛亮晶晶的,仿佛带着生命力。李准轻轻抚摸着鞋面,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 她知道,这双鞋很快就会送到一个孩子的手里,带着手工的温度,带着吉祥的寓意,陪伴孩子走过一段快乐的时光。

而她自己,也会继续守着这份手艺,守着大唐丽芬手工布鞋,在非遗传承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她想让更多人知道,手工布鞋不只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活着的文化;想让更多人明白,老手艺里藏着中国人的匠心与智慧,值得被好好守护、代代相传。她就像一位执着的匠人,以布鞋为笔,以匠心为墨,在登封的土地上,在新时代的画卷上,继续书写着属于传统手工布鞋、属于非遗传承的温暖故事。(阎洧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