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皮鞋卖15万,Berluti为何让富豪争相抢购?
发布时间:2025-09-25 11:52 浏览量:1
十五万买双鞋?这事放在普通人眼里,可能跟“拿一袋黄金去换一小碗米”一样荒诞。但巴黎的Berluti就告诉你,鞋子可以不是“普通鞋子”,而是地位、身份、优雅的全方位展示。这是那些有钱有闲的人愿意掏腰包的秘密,也是一个“百年老牌”踩着优雅舞步在奢侈品市场里玩命生存的故事。今天咱就来说说这家不声不响却贵到飞起的鞋店,到底怎么活成了顶奢界的“文艺老派”。
先讲个场景。巴黎街头,一位西装笔挺的绅士不紧不慢地踱步。他脚上的鞋子泛着与众不同的光泽,那层品质感仿佛是会呼吸的木头,细腻到光影中自带气场。有经验的行家一眼就瞄准了:“嗯,Berluti!”这俩字不仅是皮鞋品牌,还是一张身份标签,默默地告诉周围的人:“我,很贵。”
这家百年老牌是何方神圣呢?时间先拨到120多年前,1895年,一个意大利鞋匠在巴黎开了家小店,开始了它的传奇。这家店后来打拼进了奢侈品巨头LVMH的阵营,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鞋子不光是走路的工具,它还得配得上你的身份,撑得起你的品味。要说它的工艺,那是相当讲究,什么古法染色啊、手工打磨啊都是标配。鞋子一个个做出来,似乎打上了时光沉淀的烙印。买一双,就仿佛买回了一段历史。
来头不小,买它的“大人物”更是名头响亮。英国温莎公爵的鞋柜里有它,香港豪门霍启刚的脚下也有它,艺术家安迪·沃霍尔还用它走过他的展厅。你去瞅瞅“老钱圈”的聚会,那些头顶光环的名流们,里头总有几双Berluti的皮鞋在默默诠释贵族情怀。买它,穿上它,像是对外宣布:“我的品味从脚下开始。”
讲得这么高大上,看起来它是“怎么卖怎么火”的节奏。但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奢侈品行业最近玩起了“年轻人的游戏”,各种品牌忙着“卖潮流”“抢流量”,围着年轻人的钱包转。Berluti这款老品牌呢,不急不躁,继续维持它的“慢节奏”,走“少数人审美”的路线。但问题是,年轻人可能根本不吃这套啊。他们爱的是那些能刷屏朋友圈的爆款,而Berluti的低调,晒都不好意思晒出来。
不光年轻一代不太买账,就连那些中年客户里,也开始有人吐槽。有人说:“我爸当年买它是为了泡有钱圈,现在买它回家,基本只能供着,没啥社交效果。”还有人说,“贵是贵,但风格没更新,买完发现也就那样。”一瞬间,这个顶奢品牌仿佛被硬掰进了两派意见里:老派死忠捧着它的工匠精神不放,另一派则觉得它缺乏新鲜感,快要掉队了。
品牌的运营者们也不是没察觉到问题。去年,法国代表团的服装由Berluti设计,亮相巴黎奥运会开幕式。这一波子“民族号召力”带来的曝光让Berluti直接从低调圈子跳到世界舞台,瞬间抓住了不少人的眼球。正装配休闲鞋——听起来有点混搭,但穿起来却“刚刚好”。这一下,品牌的刻板印象确实被刷新了一丢丢。
不过啦,要说拿捏年轻人,Berluti的“手速”还是显得慢悠悠,小动作居多。比如它推出了一个“A SHOECARE LESSON”的项目,免费教你怎么保养鞋,让那些以前买过它家鞋的人感受到“贴心服务”。还有,品牌还尝试搞手绘鞋款、定制限量活动,试图吸引一些文化圈的消费者。这些新招数听起来挺不错,但节奏太慢,像一场“落后型赶超”的比赛。
除了喜新这块事儿,环保问题也成了它的“隐形危机”。眼下奢侈品行业讲究可持续发展,人家都开始玩循环经济、用环保材料来包装高端形象。可Berluti好像还在原地观望,动作相对迟缓。资本市场给它打的标签很简单:“进化不足”。这对于一个顶奢品牌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光彩的评价。
可即便问题多,它的百年工艺确实抢眼。那些手工染色、独特设计,承载了时代的传承,塑造了它“慢中求精”的美学。这让它与那些靠“快爆快火”的品牌显得风格完全不同。但问题是,它这种“少数人的完美”还能让多少人死心塌地地看它一眼?当品味发生变化,贵气的鞋是否还能撑起它原本的意义?
这让人担忧:Berluti如果一直不够“灵活”,会不会有一天沦为旧时代的收藏品,变成一段美好但过时的回忆?奢侈品圈打的可是不间断的升级赛,能否一直拥有“不可替代性”,这正是留给它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