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艺术中心将启“汉声个案研究:重新供奉——杨键作品展”
发布时间:2025-09-25 16:22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9月27日至11月1日人可艺术中心将推出“汉声个案研究:重新供奉——杨键作品展”。作为“汉声个案研究”系列的第四次展览,本次展览由人可艺术中心创始人何勇淼担任策展人,并邀请荷兰艺术史学者、美术评论家杨·劳伦斯·西思翎担任学术主持。展览精选艺术家杨键全新系列作品一百余件,集中呈现其近年艺术实践演进中的关键成果。
杨键是中国当代重要的诗人与艺术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诗歌创作,进入千禧年后逐渐延伸至水墨领域,形成了诗画互文、意象相生的独特风格。其艺术实践超越单一的文学和视觉表达,构建出一套系统性的文化观——始终尝试在现代化语境中重新建立与传统的连接,于废墟中找寻文明根基,在断裂处重建精神价值。
展览标题“重新供奉”源自杨键同名诗作,诗人自觉担负起将失落的精神象征带回故土的使命,承担起重新供奉的责任。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杨键始终以诗性与墨色守护文化记忆,呼吁主体性的重建。其创作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语言层面的创新,更在于为当代中国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主流叙事的思考向度——真正的现代性不应以切断传统为代价,而需在回归中寻找超越。
作为艺术家的杨键
文/杨·劳伦斯·西思翎(荷兰)
杨键选择钵和芒鞋作为创作主题,这两样物件将他的作品与佛教世界紧密相连,更准确地说,是与佛教僧侣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钵和芒鞋象征着自甘清贫的美德,钵可以接纳他人的施舍,无论是零散的硬币还是一点粗茶淡饭,而托钵化缘的僧人则通过乞讨唤醒施者的慈悲之心,让人们领悟到财富的虚幻,并认可有人甘愿清贫只是为了他人的福祉,同时,芒鞋也是谦卑的象征,与僧侣的身份相得益彰,它以最简单的形式展现了朝圣者的疲惫,是沙土或沙石道路上可见的行走印记,它的磨损,既是行者生命消耗的投影,也表明了勇敢接受生命如朝圣的宣言。
杨键 《1500米的道路》 119x82cm x8 2024年
杨键 《芒鞋》 42x59cm 纸本水墨 2016年.
杨键 《芒鞋》 42x59cm 纸本水墨 2016年
杨键 《芒鞋》 119x82cm 纸本水墨 2025年
中国评论家立即将杨键的钵和芒鞋解读为佛教生活方式的符号,并将此与画作的深层意蕴和画家创作的立意联系起来,他们不经意间将杨键塑造成一位佛教徒,这虽非全然错误,但却超出了我们的讨论范围。于是,他们开始阐述佛教在古今中国的种种含义,而这恰恰是我们力图要避免的方法,必须明确的是,杨键的画作并非佛教艺术,它们不是如希腊东正教圣像那样的宗教图示,它们不是为寺庙而作,而是为艺术展览、收藏家的宅邸或博物馆而生,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缺乏精神性,恰恰相反,它们深深植根于当代的精神观念之中。如果钵的意义在于宗教、信仰或哲学,那么一幅钵的画作的意义则在于艺术本身。画家是否信佛,在此并不重要。
杨键 《钵》 82x60cm 纸本水墨 2018年
杨键 《钵》 119x81cm 纸本水墨 2025年
杨键 《钵》 119x82cm 纸本水墨 2025年
杨键 《钵》 119x82cm 纸本水墨 2025年
然则,一个与佛教相关的联结却被忽视了,而它至关重要,这两种定义古代僧侣的物什,在画家或观众的眼中,或许能在当今社会象征性地指向艺术家,钵作为托钵僧的工具,芒鞋作为其行走的载体,实际上暗示了艺术家在现代社会中的职责、使命和角色。当僧侣及其神圣生活的誓言在这个社会中失去立足之地和可见性时,艺术家已接过这面理想主义的旗帜,艺术如同僧侣或祭司的天职,超越理性,艺术家默默接受不安定的生活(在金钱社会中,这简直是亵渎),向世界展示一种与主流相反的生活方式,展示备受威胁的月球另一面,他们既无大用又可被替代,却依然令人敬畏或困惑,他们赢得了喝彩但却仍遭到父辈、长者和导师的拒斥。艺术家凭借纯粹的人性本能(尽管这种本能常被诟病),深知自己是守护神圣之火的人。那火炬在他们的心中燃烧。现代社会已找到方法将艺术(往往是以腐化的方式)同大金融体系融合,就像古代社会中寺院因积聚财富与权势而变得强大,钵不外乎成为一幅冷嘲热讽的图景。在这个僧侣被太监和仆从取代的社会里,杨键以诗人的直觉,信任人心的根本诚实,他提倡回归纯粹的艺术理念,如同原初的佛陀所主张的那样,深知金钱这终极的欲望是腐蚀人类制度的毒瘤,正如寺院需要不断改革,艺术亦然,为此,这位艺术家凭借诗意的直觉和傲气,经过冥想与专注,选择钵作为自己创作的核心和象征主题。
杨键 《莲花》 纸本水墨 86x60cm 2025年
杨键 《莲花》 纸本水墨 119x83cm 2025年
杨键 《莲花》28x20cm 纸本水墨 2024年
杨键 《莲花》86x60cm 纸本水墨 2025年
艺术家杨键在无意中道出真谛:钵或饭碗,正是他的“赖以维生之钵”,是谦卑之钵,是艺术之钵,亦可称之为佛陀之钵。
杨键不仅以“托钵僧”的角色存在,更以“行者”的身份穿着芒鞋行走于世。在这个意义上,他知晓自己的来处,却不知去处在何方,但他依然前行,他了解远方,纵然尚未踏足,他敲响异乡的门扉,门自会为他敞开,只因他是艺术家。世界不知他从何而来,但只要他展现技艺的精髓、线索的奥秘与未解之谜,世人便不惧怕也不在意。在破碎理想的孤儿时代,艺术岂非我们仅存的奥秘吗?对所有人而言,艺术家或许是福音的传递者,而福音总有普世的回响,他的朴实技艺能让他辗转各地,在每个村落,他都能找到倾听的耳朵与伸出的援手,他是无名之神的仆人。
杨键 《群星闪耀时》 29x20cm 纸本水墨 2022年
杨键 《群星闪耀时》 29x20cm 纸本水墨 2022年
通过不断描绘钵和芒鞋这些永恒重复却又千变万化的器物,杨键展开了一场关于艺术的冥想,一场关于艺术家角色的视觉论述,正如每位僧人的最高使命是重新定义其信仰的神灵和圣徒(哪怕只是在祈祷文中移动一个逗号或句号),艺术家也在每件作品中重新诠释艺术的本质。
——本文节选自西思翎《杨键的艺术》
请输入图片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