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布鞋里藏着慢时光!仁怀纳鞋人张乾仙:一针一线缝出街坊温情
发布时间:2025-09-18 01:47 浏览量:1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仁怀市鲁班大道的路面,水口红绿灯旁的老树下,张乾仙已经搬着小马扎坐定。她把竹针线筐往腿边一放,顶针、剪刀、卷成捆的棉线码得整整齐齐,旁边的背篓里躺着几双刚纳好的布鞋——青布面透着软乎乎的光,鞋底的针脚细得像撒了把白芝麻,连地上摆着的小布鞋都圆头圆脑的,让路过的人忍不住多瞅两眼。
快60岁的张乾仙说话时眼角总带着笑,手里却没闲着:指尖捏着钢针,穿起藏青棉线,“噌”地扎进鞋底,拉得线身绷直。“这纳布鞋啊,跟带娃儿一个样,急不得、忙不得,得耐着性子磨。”她话音刚落,就有位等公交车的老人凑过来,指着青布女鞋问:“大姐,这鞋多少钱一双?”
“200元,您先上脚试试?”张乾仙说着把鞋递过去。老人边试边笑着说:“我当姑娘时也做过这个,知道这活费劲儿——鞋底要晒,针还得一针一针缝实。”这话一下戳中了张乾仙,她赶紧接话:“可不是嘛!晒鞋底最讲究,太阳太大会晒黄,下雨天潮得晒不干还发霉,就得阴天慢慢阴干,那样鞋底才挺括。”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像唠家常似的,最后老人爽快付钱,揣着布鞋乐呵呵地等车去了。
张乾仙说,来买鞋的大多是水口附近的老年人,“他们穿惯了老布鞋,说比皮鞋软和,不硌脚,一买就两双换着穿。”除了成人鞋,小孩子的学步鞋也很受欢迎,“平时根本摆不住,纳好一双被人拿走一双。”她指着地上的小布鞋说,“前阵子家里有事没出来摆摊,这才攒下几双现货。”
趁着没顾客的间隙,张乾仙从筐里翻出块浆洗得发硬的白布。她用手对着折两下,指腹按出清晰的印子,拿起剪刀“咔嚓、咔嚓”剪起来,布片边缘齐整得像用尺子量过。“鞋底可不能薄,你看我这鞋底,差不多一厘米厚,洗了不缩水,穿再久也不塌陷。”她翻出个半成品鞋底,指腹蹭着密密麻麻的针脚,“打鞋底才是最老火的(方言:费力),针要扎透这么多层布,线还得拉紧,一天下来手指尖都磨硬了。”
纳一双布鞋可不容易:从剪布、粘底、阴干,到一针针纳线、上鞋帮,前后得耗一个月,一次也只能做几双。张乾仙从不会赶工,线迹稍歪一点,她习惯慢慢地,一步一步来,“几十年我都是这样纳鞋的,糊弄人可不行。”她选的棉线都是粗实的,颜色多是黑、棕、藏青,她说,“老年人喜欢素净的,耐脏,看着也舒服。”
“家里没事我就来摆摊,有事就歇着。”张乾仙说,现在帮着儿子媳妇带娃,抽空出来做鞋卖,一个月能挣2000块左右。
在一针一线间,晌午的太阳慢慢移到头顶,光落在张乾仙的手上,顶针反射出细碎的光。她依旧低着头纳鞋底,针脚里藏着慢悠悠的时光。这一双双布鞋里,有她的日子,更有给街坊邻居的心意——就像那些细密的针脚,不张扬,却扎实,暖了岁月,也勾起不少人关于母亲缝制老布鞋的记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春燕
编辑 何美
二审 孟锦群
三审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