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鞋厂女工的“主动过劳”:不是缺钱,是怕被世界抛弃
发布时间:2025-09-26 02:30 浏览量:1
福建制鞋工业区的深夜,53岁的谢思兰刚结束11小时流水线工作,又搬起小板凳,借着灯光给童鞋穿鞋带——这是她每天的“第三份工”。复旦大学博士生朱战缘的一年田野调查揭开了一个真相:这些大龄女工大多经济无忧,却像“上瘾”般主动过劳,背后藏着比缺钱更复杂的焦虑。
谢思兰的手糙得像砂纸,指甲内扣,是常年被硬鞋边缘割伤、被胶水浸泡的痕迹。她在流水线塞面衬,凭手感就能辨鞋码、查平整,速度快到能堆六七双鞋再集中处理,这份“厉害”让她格外骄傲。即便儿子订婚想辞职,老板娘一句“曾为你隐瞒垫错面衬的失误”,就让她放弃离开——被需要的感觉,比回家更让她踏实。
更让人费解的是下班后的兼职。每晚2-4小时,女工们围坐在一起穿鞋带,每双挣0.25元。谢思兰曾一晚穿200双赚50元,手指冻僵也不肯停,“喝水要起身、取鞋、接水,这点时间能多穿几双”。她们会为抢鞋面“藏货”,会因鞋带数量较劲,明明累到打瞌睡,却像被什么推着往前赶。
但她们真的缺钱吗?谢思兰家盖得像别墅,儿子结婚的钱早攒够;她的老乡家境更好,孩子在儿媳公司上班,却仍要和她比谁穿得快。朱战缘发现,支撑她们的不是生计压力,而是“越老越要拼”的执念:怕以后生病拖累孩子,怕没收入就没面子,更怕闲下来就成了“没用的人”。
对她们而言,劳动是对抗虚无的武器。50多岁的年纪,在家庭里渐渐退为“配角”,子女嫌她们“反复说旧事”;在社会上,除了流水线和穿鞋带,几乎找不到其他价值出口。穿鞋带的即时结算、流水线的“不出错”,成了她们确认自我的唯一方式。就像谢思兰说的“挣钱比玩着强”,其实是“被需要比闲着强”。
她们也会自我安慰:“猝死的才叫太拼,我这算什么?”会彼此打气:“来都来了,多穿几双再走”。在日复一日的过劳里,她们把衰老的焦虑、价值的迷失,都藏进了“唰唰”的穿鞋带声里。
这些50岁的鞋厂女工,用“主动过劳”对抗着被遗忘的恐惧。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长辈?你觉得该如何帮她们找到劳动之外的价值感?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