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母女关系,不是无微不至,也不是无话不说,而是关怀留白
发布时间:2025-10-02 11:13 浏览量:1
01我和女儿
大女儿昨天下午放学后,回家拿了钱,踩着轮滑鞋就出去买烤冷面了。
我到家看到垃圾桶里有个烤冷面盒子,里面还剩着有些,非常生气。于是去她房间里,跟她聊了起来。
我:你的烤冷面花了多少钱?
她:9块。
我:9块?这么贵?那你买了又不吃完。
她:太多了吃不下了。
我:那你吃不完还买那么多?(这时候我的语调已经带着情绪了)
她:平时我买7块的,昨天数学考了满分,我想奖励一下自己,所以就买了9块的,结果太多了没吃完。
我:好吧。下次还是买7块的就行了,没吃完浪费多不好。(她自圆其说,场面反转,我没预料到)
她:哦。
我退出了她的房间。
中午在班级群里数学老师发了月考数学试卷,把她的卷子作为典型发在了群里。我看了一眼,没有特别在意,没想到她自己还非常重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小女孩要买什么东西时,不再征询我的意见,也不用得到我的支持和肯定,自己就去做了。
是她独自骑着自行车去上数学课的早晨?是她放学后自己背着书包走路回来的下午?还是自己对着手机画画的晚上?
也许她就在这些瞬间,悄悄地长成了自己。
自从妹妹出生以后,我对大女儿的关注和陪伴少了很多,甚至她很多生活起居上的事情,都是爸爸在管。
突然想到我在她这个年纪,似乎有着相同的心路历程。
02 我和妈妈
上初中时,我非常羡慕我的同桌,因为她在住校,放学后可以和同学在一起谈天说地,而不用忍受妈妈有时候的唠叨,多好啊!
那段时间我和妈妈的关系,说不上亲密,也说不上反感。平时她会在生活习惯上给我指正,而那时的我多么高傲啊,不愿听。
以至于在我后来上高中住校时,一个月回一次。上大学时一个月回一次,我也没有多想家。
而真正和妈妈关系亲密,是我上大学后。
有一次放寒假,下了车,妈妈远远地来接我。她接过我的包,背在身上,走在我前面。
我看着她的背影,想起了上高中时有一次要去找我的同学玩,我不知道路,她就和我一起去找。她走在前面,我们一起爬上山坡,穿过小路,路上没有任何埋怨。这一次我对妈妈很感激。
工作后,每次给家里打电话,虽然总是爸爸先接,但在挂电话之前总是会给妈妈说说,她就听着。
在我当了妈妈之后,更理解了我的妈妈,体谅了她曾经的难处,也更希望孩子们在生活上多养成好习惯。
03 女儿和我
现在大女儿和我的关系,似乎回到了我的初中时代:多一分太满,少一分不够。
有几个瞬间,又让我觉得,她比我想象的要在乎我。
有一次我和她聊工作上的一些困惑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她没有觉得烦,反而很认真地安慰我,说一切都会有办法的,不要担心,你一定可以做得到的。
还有一次她爸爸和我因为家务事有些争执,她跟爸爸说:我妈哪有时间啊?她都上课了,又没歇着!
我当时挺感动的,以为她平时对家里的一些事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没想到她有细致的观察。
04 写在最后
平时没有对女儿过度关注,好像她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这给我这个偷懒的妈妈有些安慰。
剑桥大学研究发现,对孩子过度关怀可能影响前额叶发育。
前额叶是大脑额叶的前端区域,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如决策、计划、情绪调节和社会行为控制,是人类大脑中进化最晚、功能最复杂的部分,与自我意识、目标导向行为密切相关。(来自百度健康)
如果家长长期反复提醒孩子的某一行为,可能降低大脑默认模式网络的异常连接,干扰专注力和决策能力。
我想到妈妈曾经总是提醒我不要丢三落四,要我养成好习惯。而我总是不愿听她的,结果我后来确实经常忘东忘西。
也许她担心的,强化的,在我心里留下了根,要和她对着来。
在决定把自己重新养一遍的过程中,我也要这样去养育女儿:给她更多空间,试错再来。
母爱最好的姿态,是成为女儿颅内的旁观神经元。
适度留白,放手让女儿去关注自己的生活习惯,学习方法,人际交往,让她在试错中尝到苦涩,在成功中尝到喜悦。
这就是她的成长的过程。在她独立成人离开家的那一刻,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起自己,走稳每一步。
图片来自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