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酒店的“循环拖鞋”:消毒3次,为啥还沾着头发?
发布时间:2025-10-10 02:01 浏览量:1
花上千块住五星级酒店,低头换鞋时发现鞋面起球,鞋缝里还卡着根不属于自己的头发——这不是网友编的段子,是江苏常州一位住客的真实经历。更让人意外的是,涉事万豪酒店负责人直接承认,这些拖鞋会回收消毒后循环用2到3次,不少人看完直呼:这跟穿别人穿过的“二手鞋”有啥区别?
其实这事不算行业秘密。多位酒店测评博主都说,高端酒店拖鞋“返洗”再利用是普遍操作,反而经济型酒店多用地摊货式一次性拖鞋,因为质量太差经不起清洗。这里面藏着两本账:一本是酒店的成本账,另一本是消费者的放心账,只是这两本账一直没对齐。
先算酒店的账,为啥非要循环用拖鞋?核心是成本和“环保”的双重考量。高端酒店的拖鞋不是路边摊那种几毛钱的货,采购价普遍在3到6元一双,好点的能到5元开外。一家有300间房的五星酒店,要是每天换一次新拖鞋,光这一项每月成本就接近3万。循环用2到3次,能直接省下一半开支,对酒店来说是笔不小的节省。
再加上环保政策的引导,不少地方鼓励酒店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耗,这就让“循环拖鞋”有了正当理由。湖州温德姆酒店的经理就说,浙江省大部分高端酒店都这么干,算是响应环保号召。但问题在于,环保成了挡箭牌,却没把该做的事做透。
酒店嘴里的“严格消毒”到底是啥流程?按公开说法,拖鞋会和浴巾、枕套一起送到专业机构清洗,先分拣去渍,再用高温水加消毒剂浸泡,最后烘干包装。理论上这样能杀灭大部分细菌,但实际操作中漏洞不少。有住客在拖鞋里发现毛发、残留压痕,甚至轻微异味,这些细节都说明消毒流程可能打了折扣,或者分拣时就没彻底清理干净。
更关键的是消费者的知情权被忽略了。住客拿到的拖鞋,包装上只写着“防滑提示”,压根没提“循环使用”的事。万豪客服说遵循“一客一换”原则,却刻意模糊了“换新”和“消毒再利用”的区别。这就好比去饭馆吃饭,店家没说清楚食材是冷冻的还是新鲜的,等消费者发现了才解释“冷冻的也符合标准”,换谁都得不舒服。
有人可能会问,消毒到位的话,循环拖鞋是不是真的安全?从卫生标准来说,只要严格执行“一客一换一消毒”,确实能达到安全要求。但问题出在“监管盲区”上——消毒流程全靠酒店和清洗机构自证,消费者没法核实。常州市卫生监督所介入调查时,也得先确认拖鞋算不算“一次性用品”,再查消毒记录是否齐全。这种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很难真正放下心来。
更有意思的是,这事还暴露了酒店业的双重标准。同样是循环用品,床单被套会明确标注“已消毒”,但拖鞋却藏着掖着。有博主分析,就是因为拖鞋直接接触皮肤,且容易残留使用痕迹,酒店怕说出来影响体验,才故意不告知。可越是藏着掖着,反而越容易引发猜忌,最后得不偿失。
其实解决办法并不复杂,关键在“透明”二字。有些酒店已经做了示范:在拖鞋包装上明确标注“可循环消毒用品,已使用1次,剩余可用1次”,同时在房间里提供“一次性拖鞋申请卡”,住客可以自由选择。这样既响应了环保,又把选择权还给了消费者,反而能赢得好感。
还有酒店尝试“带走收费”模式,循环拖鞋免费提供,要是住客想带走留作纪念,就收5元成本费。这种方式既减少了浪费,又通过收费机制让消费者意识到拖鞋的价值,比单纯隐瞒要高明得多。
站在消费者角度,也有几个实用提醒。首先别默认拖鞋是一次性的,入住时可以先看材质——厚实的棉质拖鞋大概率是循环的,薄塑料或无纺布的多是一次性的。其次可以主动问前台要一次性拖鞋,万豪、温德姆等酒店都能提供,只是不会主动说。最后要是发现拖鞋有污渍、毛发等问题,别将就,直接联系服务台更换,这是消费者的正当权利。
现在舆论发酵后,不少酒店开始调整做法。有连锁酒店集团要求旗下高端酒店,必须在拖鞋包装和客房手册中注明使用性质,还得公示清洗消毒机构的资质。监管部门也在完善标准,计划将循环用品的消毒记录纳入酒店卫生评级指标,以后消费者查酒店评级时,就能看到相关评分。
说到底,循环拖鞋本身不是问题,藏着掖着才是问题。五星级酒店收着高价房费,提供的不仅是住宿,更是信任感。用“环保”当借口隐瞒信息,看似省了成本,实则消耗了品牌信誉。反之,要是能把消毒流程公开、把选择权给足,反而能体现服务的细致和坦诚。
其实消费者并不反对环保,反对的是“被环保”。就像有人愿意自带购物袋,是出于自愿,而不是店家没告知就给了个二手袋子,还说“这是为了环保”。酒店要是真把消费者放在心上,就该明白:坦诚永远比隐瞒更能赢得认可。
你们住酒店时遇到过循环拖鞋吗?发现过使用痕迹吗?要是酒店明确告知并提供选择,你能接受循环拖鞋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看看大家都有啥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