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积木师”搭出大码头

发布时间:2025-10-11 16:09  浏览量:1

“这台机器,让我们在海上‘搭积木’做到了毫米级精准,效率提升了3倍!”项目科研负责人冯先导站在轰鸣的智能筑港机旁,看着预制构件被稳稳安放,难掩激动。这台全球首创的“钢铁巨人”,打破了黄海开敞海域“半年能施工、半年等风停”的魔咒。

二航局承建的盐城大丰港三期通用码头泊位工程位于黄海盐城港大丰港区的开敞海域,风大、浪高、流急、大潮差且台风频发,一年中有效施工天数不足一半,狂风巨浪常导致施工停滞。常规码头宽度30米左右,单侧靠泊,但该码头为双侧靠泊,设计宽度达53米。若用1艘起重船,起重能力不够,用2艘起重船,成本高昂且风浪下吊装像“醉汉走路”,偏差频发,工期压力巨大。

深夜技术攻关会上,项目总工程师仲军攥着进度表直皱眉:“时间不等人,不能再‘靠天吃饭’,必须创新工艺!”冯先导灵光一闪:“海上站不稳,就把作业平台架到浪涌影响区以上,突破传统施工模式,不再依赖浮式起重船。”这一构想让团队眼前一亮,在桩顶安装支撑装置,让海上“长”出临时陆地,再造一个能自主行走的架设平台,便可实现各类型高桩码头预制构件全覆盖、一体化、流水式安装。

冯先导迅速带队奔赴码头施工现场,细致调研施工流程,依据现场构件安装工艺,反复斟酌装备吊装范围与功能,经过无数次的推演,确定筑港机4个支腿支撑“井”字上部结构的雏形。然而,桩帽上的钢筋密密麻麻,支撑腿根本“无处下脚”。科研团队查阅资料、开展几十次头脑风暴,终于设计出“板凳式”支撑装置,巧妙避开钢筋障碍。

为研发行走系统,研发团队联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专家开启封闭攻坚,仿照人类双腿行走原理,对筑港机行走系统精雕细琢,按1比10的比例制作模型,在试验水池中用造波机模拟自然海况,反复观测分析装备行走的稳定性和精度。20多轮设计方案被推翻,每次失败都记进“挫折日志”,并连夜优化方案。经过百余次模拟测试后,他们研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自行走机构系统,给筑港机装上“铁打的腿”,能在浪尖稳稳移动。

在施工现场安装过程时发现,构件安装时移动响应延迟,实际轨迹比预设偏差2厘米。这可能会造成“拼装”的码头质量不达标、验收返工、工期延误。研发团队火速行动,排查根源,调整横梁、纵梁、吊具等6处吊装关键传感器布局,提升构件位置感知精度。同时,团队整合北斗定位、5G通信和AI技术,构建“云端-终端-装备”三级智能管控体系,经过千万次数据训练后,筑港机有了“智慧大脑”,能实时校准偏差,安装精度锁定在毫米级。

今年4月10日,项目完成全部预制构件安装任务,码头主体施工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这台智能筑港机不仅破解了开敞海域的施工魔咒,甩掉了‘靠天吃饭’的帽子,更实现了港口建设的智能化“积木式”施工。潮声依旧,智能筑港机将从盐城港起航,驶向更广阔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