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故宫开门第一天迎客,百米路堵两小时,游客鞋子挤掉一大筐

发布时间:2025-10-12 23:48  浏览量:1

当1925年10月10日的晨光洒向紫禁城神武门,悬挂的匾额宣告了“故宫博物院”的诞生。

这座曾禁锢于宫墙内的皇家禁地,第一次向普通民众敞开了大门。

人们手握五角钱门票(原价一元),涌入乾清宫、坤宁宫,驻足于唐宋书画前。

昔日的帝王私产,终于成了全民族的文化殿堂。

1924 年,对故宫里的文物来说,是个特别关键的年份 —— 这一年,溥仪没办法再住在紫禁城里了,只能被迫搬出去。

溥仪走后,专门成立了 “清室善后委员会”,这群人要做一件从来没有过的事:把紫禁城里的文物挨个清点清楚。

工作人员拿着登记本,在各个宫殿里来回穿梭,不管是书画、瓷器,还是金银器,都一件不落地记录下来。

最后算下来,登记在册的文物居然有 117 万多件!之后,他们还把这些清点结果整理成了 28 册《故宫物品点查报告》。

而养心殿内偶然发现的复辟密信,加速了故宫向博物院转型的进程,短短半月内,五条参观路线规划完成,帝王生活的痕迹与国之瑰宝一同展现在公众面前。

开幕当日,神武门外人潮汹涌。工作人员吴瀛回忆,从神武门到办公室的百米路程,竟被观众堵了两小时。

等到闭馆清场时,工作人员发现,广场上到处是被踩掉的鞋子,捡都捡不过来,最后只能用装东西的竹筐装,一筐子一筐子的,看着特别有意思。

别小看这满筐的鞋,它其实在说一件大事:故宫再也不是皇家的 “私人地盘” 了。以前只有皇上和宫里人能待,现在普通人能挤着进来,哪怕鞋被踩掉也乐意

正是这种“文物归民”的坚定选择,让紫禁城跳出了王朝兴衰的循环,真正融入了现代中国的文化血脉。

太平岁月短暂,1933年日军进逼华北,故宫人开启了惊心动魄的文物南迁。13427箱文物在军队护送下,分五批秘密运离北平。

这些特制木箱内衬棉絮,文物以软纸包裹,穿越炮火与险峻山河:一路经汉口转贵阳,一路溯长江抵重庆,还有一路翻越秦岭入川。在秦蜀古道上,护送者肩扛木箱,夜宿山洞,用血肉之躯守护文明火种。

尤为难得的是,在颠沛流离中,故宫人仍坚持文化传播。1935年,735件精品远赴伦敦参展,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艺术的璀璨。

而1945年太和殿前的华北受降仪式,则让这座古老宫殿见证了民族的尊严重生——二十万民众的欢呼声中,故宫完成了从文明守护者到民族精神象征的升华。

传统与创新的对话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面临着新的使命。为弥补南迁书画的空缺,国家全力征集流散珍品,《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国之重器陆续回归。1953年绘画馆的开放,让《清明上河图》等杰作从深宫走向公众,开启了全民美育的时代。

步入新世纪,故宫的变革更为深刻。文物医院里,修复师既用传统竹刀揭裱古画,也借助CT扫描分析裂纹;数字库房中,数万件文物以高清影像面对全球观众;文创产品则让瑞兽纹样走进日常生活。

更值得称道的是“故宫零废弃”实践,四年来将园林垃圾转化为肥料,让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相得益彰。

2025年,故宫百年特展在午门开幕。从《点查报告》泛黄的纸页,到文物南迁的木箱,从太和殿大修的图纸,到数字故宫的屏幕——这条百年长路,见证着一代代守护者如何将帝王宫殿转化为全民共享、世界瞩目的文化圣地。

如今的故宫,开放面积已超80%,每年迎接千万游客。它不再只是历史的容器,更成为活着的文明现场。

每一个走进故宫的人,其实都在参与这场跨越百年的对话——关于如何守护文明根脉,如何让传统在创新中永生。这或许正是故宫百年故事最动人的部分:历史从未终结,它正在我们每个人手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