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鞋血印案:盲眼婆婆与三更鼓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5-10-13 10:49  浏览量:2

宣德三年秋,苏州府吴县连下了七日阴雨。

青石板缝里渗出的水珠砸在油纸伞上,发出细碎的响动。新任县丞陆明夷攥紧伞柄,在城南的窄巷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

他来吴县不过三月,对这迷宫般的街巷仍不熟稔,此刻却顾不得许多——方才县衙门房急匆匆来报,说城南绣娘沈氏暴毙,现场有蹊跷。

"就是这儿。"领路的衙役指着一间亮着昏黄烛火的小屋。

陆明夷抬脚踏入时,浓重的血腥味混着雨水的潮气扑面而来。屋内陈设简陋,唯有一张雕花木床尚算齐整。

床榻之上,一名年轻女子面容扭曲,双目圆睁,胸口插着一柄银簪,血迹已染透半幅锦被。

最骇人的是她赤足旁的一只绣鞋——大红缎面上,赫然印着一个清晰的血手印,五指蜷曲,仿佛死前最后的挣扎。

"回大人,死者沈氏,乃城中'锦绣坊'的头牌绣娘,今晨出门接了桩活计,说是给城北徐员外的寿衣描金线。"老仵作蹲在床边,用银刀拨开死者袖口,"可怪就怪在......"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一阵骚动。一个披头散发的女子被衙役拽着胳膊拖进来,浑身湿透,瑟瑟发抖。

"民妇李氏,是沈家娘子的邻居!"她哭喊道,"方才听见沈家吵闹,推门去看,只见那贱婢倒在地上,胸口中了一刀!"

陆明夷皱眉:"既是刀伤,为何插着银簪?"

"这......"李氏支支吾吾,"许是......许是那登徒子行凶后,故意用簪子伪装......"

"登徒子?"陆明夷目光如炬,"你可曾见过此人?"

李氏摇头,却又突然压低声音:"只是......只是前几日听沈氏与人对骂,说有人想偷她的绣样......"

陆明夷蹲下身,仔细检查那枚血手印。掌纹清晰,指节处有明显的老茧——绝非寻常女子的手。他正思索间,忽听角落里传来一声微弱的咳嗽。

"谁在那里?"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床榻后的阴影里,蜷缩着一个佝偻的身影。那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双眼蒙着白绫,手里拄着一根枣木拐杖。

"婆婆,可是您住在这后屋?"陆明夷缓步上前。

老妇人颤巍巍抬头,浑浊的眼珠在白绫下微微转动:"官爷......老身耳聋眼瞎,什么都没瞧见......"声音沙哑,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陆明夷命人将老妇人扶到外屋,又差人去请了城中最好的眼科大夫。待众人散去,他才轻声问道:"婆婆,您当真什么都没看见?"

老妇人摸索着坐在竹椅上,枯瘦的手指摩挲着拐杖上的雕花:"老身瞎了三十年,连自个儿的手都瞧不见,如何能作证?"语气平静,却透着一股子倔强。

"那您可听过什么动静?比如......争吵声、脚步声?"

"雨声太大,"老妇人顿了顿,"不过......"她忽然抬起头,白绫下的嘴角似乎扯出一丝笑意,"三更天的鼓声,今夜响得格外早。"

陆明夷心头一跳。吴县的更夫向来守时,三更天(子时)的鼓声该在亥时末响起,可今夜他记得分明,那鼓声似乎提前了半个时辰。

"婆婆,您可知沈氏近日可与人结怨?"

老妇人沉默片刻,忽然道:"那丫头心气高,前几日跟东街的周绣娘抢了桩生意,听说吵得厉害......"

陆明夷点头,正欲再问,却见一名衙役匆匆跑来:"大人!周绣娘来了!"

门外,一个身着淡绿衣裙的女子快步走进,眉眼间颇有几分英气。她冲到陆明夷面前,盈盈一拜:"民女周氏,听闻沈姐姐出了事,特来相助。"

陆明夷打量她一番,温声道:"周姑娘,你可曾与沈氏有过争执?"

周绣娘神色一黯:"确有此事。前日她抢了我给陈王府绣制寿袍的活计,那袍子我绣了半月有余......"她咬了咬唇,"可即便如此,我也断不会杀人!"

"哦?"陆明夷挑眉,"周姑娘如何证明?"

周绣娘从袖中取出一块绣帕,帕角绣着一朵精致的并蒂莲:"这是陈王府管事今晨给我的定钱,他说......若沈氏不愿接活,便由我来绣。"

陆明夷接过绣帕,指尖微顿——帕角竟有一滴未干的血迹。

"这血......"

"许是方才挤过人群时沾上的。"周绣娘面色微变,迅速将绣帕收回袖中。

陆明夷不动声色,又问:"周姑娘可曾见过沈氏的绣样?"

"自然见过。"周绣娘冷笑,"她那手'双面绣'虽名满吴县,却总爱偷看别人的花样。上个月还偷看了我的《百鸟朝凤图》......"

正说着,门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一名衙役高声禀报:"大人!在沈氏后院井中捞出一物!"

众人赶到后院,只见一口古井旁围满了人。衙役们用绳索吊起一个黑漆漆的物件——竟是一只绣鞋,与死者脚旁的那只成对,同样是正红色缎面,绣着金线牡丹。

"奇怪,"陆明夷蹲下身,"死者脚上只有一只鞋,另一只怎会在井里?"

老仵作凑近看了看:"这只鞋底有泥渍,像是近日穿过......但井沿干燥,鞋上却无半点水痕。"

陆明夷心中一动,命人将两只绣鞋并排放置。奇怪的是,井中捞出的那只鞋,鞋帮内侧竟也有一枚淡淡的血手印,与床边的那只如出一辙,只是更为模糊。

"大人!"一名衙役突然指着井壁惊呼,"这里有刮痕!"

陆明夷俯身望去,只见井壁上隐约有几道新鲜的划痕,像是有人攀爬时留下的。

他立刻命人下井查看,不多时,衙役回报:"井底有一块松动的砖,下面藏了个小布包!"

布包打开,里面是一张折叠整齐的纸条,上面写着:"若见此信,速逃。沈氏知太多。——周"

陆明夷眉头紧锁。周绣娘脸色煞白,连连摆手:"这定是有人栽赃!民女怎会写这样的字条?"

"字迹可鉴。"陆明夷沉声道,"周姑娘,可否请你当场写几个字?"

周绣娘犹豫片刻,接过笔,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陆明夷对比一番,果然,字迹虽有差异,但运笔走势颇为相似——尤其是那个"周"字的最后一钩,几乎如出一辙。

"这......"周绣娘急道,"定是有人模仿民女的笔迹!"

陆明夷没有答话,而是转向那盲眼婆婆:"婆婆,您说三更鼓声提前了,可还记得具体是何时?"

老妇人闭目思索:"约莫......亥时二刻。"

陆明夷心中一震。按常理,三更天应在亥时末(约十一点),而亥时二刻(十点三刻)分明是二更天的末尾。若鼓声真的提前,岂不是有人故意扰乱时间?

"婆婆,"陆明夷压低声音,"您可知道,这城中谁最熟悉更夫的作息?"

老妇人微微一笑:"自然是......更夫本人。"

次日清晨,陆明夷命人传唤了负责城南片区的更夫赵三。

赵三是个五十来岁的汉子,身材瘦小,脸上堆满谄媚的笑容:"大人唤小的何事?"

"昨夜三更鼓声,为何提前了半个时辰?"

赵三脸色骤变,支支吾吾:"这......许是小的记错了......"

"记错?"陆明夷冷笑,"本官查过县衙的更漏记录,昨夜亥时末的鼓声确实在亥时二刻响起。赵三,你可知欺瞒官府是何罪责?"

赵三扑通一声跪下:"大人饶命!是......是有人威胁小的!"

"哦?何人?"

"是......是城北的徐管家!"赵三哆嗦着道,"前日夜里,徐管家找到小的,说......说若小的能让三更鼓提前,就赏小的十两银子......小的......一时鬼迷心窍......"

陆明夷眼神一凛:"徐员外?可是与沈氏有生意往来的那位?"

"正是!"赵三忙道,"小的听人说,徐员外要给老母亲做寿衣,找了沈氏描金线......可后来不知怎的,沈氏突然说不做了,好像是......好像是徐员外给的绣样有问题......"

"绣样?"陆明夷心头一动,立刻命人去徐家查证。

午后,一名衙役匆匆回报:"大人!徐员外承认,确实请沈氏为老夫人寿衣描金,但沈氏说绣样上的花纹'不吉利',拒绝接活。徐员外大怒,说沈氏坏了他的孝心......"

"可有证据?"

"徐管家说,沈氏偷看了他们家的祖传绣样——《百鸟朝凤图》,那图上有一只乌鸦,被视为不祥......"

陆明夷与周绣娘对视一眼——昨日周绣娘也曾提及《百鸟朝凤图》!

"还有,"衙役补充道,"我们在徐家后院发现了一双沾血的靴子,鞋底有泥渍,与井中绣鞋的鞋印相似......"

陆明夷立刻下令捉拿徐员外。

当陆明夷带人闯入徐府时,徐员外正焦急地在厅堂踱步。见官兵到来,他脸色一变,强装镇定:"大人,这是何意?"

"徐员外,"陆明夷冷冷道,"沈氏死了,而你有重大嫌疑。"

徐员外拍案而起:"荒谬!那贱婢不过是绣娘,与我何干?"

"是吗?"陆明夷取出从井中搜出的绣鞋,"这鞋是沈氏的,鞋底有泥渍,与你家后院的泥土一致。更巧的是,昨夜三更鼓提前,正是你买通更夫所为,为的就是制造不在场证明!"

徐员外脸色铁青:"血口喷人!"

陆明夷不慌不忙,转向一旁的衙役:"带上来。"

两名衙役押着一个瘦弱的女子走进厅堂——正是徐家的丫鬟春桃。

"春桃,"陆明夷柔声道,"你且说说,昨夜可曾见过什么?"

春桃瑟瑟发抖,最终哭着跪下:"大人......昨夜奴婢去柴房取炭,听见老爷和管家在书房争吵,说......说沈氏知道了《百鸟朝凤图》的秘密,必须死......"

"胡说八道!"徐员外厉声喝道。

陆明夷却笑了:"徐员外,你以为绣样上的乌鸦真的只是'不吉利'吗?"他缓缓展开从徐家搜出的《百鸟朝凤图》,指着那只乌鸦,"这乌鸦的眼睛,是用特殊颜料绘制的——遇水则显形,实则是张藏宝图!沈氏无意中发现了这一点,而你为了独吞宝藏,不惜杀人灭口!"

徐员外浑身一震,终于瘫软在地。

原来,那《百鸟朝凤图》是徐家祖传的秘宝,乌鸦眼睛藏着的地图指向一处前朝留下的金银窖藏。沈氏在描金时偶然发现颜料异样,被徐员外得知后,便起了杀心。

他买通更夫提前敲鼓,制造混乱,又派管家跟踪沈氏,趁夜色潜入其家中,用银簪刺死她,并故意将绣鞋丢入井中,伪造自杀假象。

而那盲眼婆婆,虽看似无关,却因常年独居,耳聪目明(白绫蒙眼实为掩饰),早已察觉夜半的异常动静。她故意提及"三更鼓提前",正是为了提醒陆明夷。

案件告破后,陆明夷站在县衙门前,望着远处的雨帘。

"大人,"周绣娘走来,递上一包东西,"这是沈姐姐生前托我保管的绣样,说是......说是留给有缘人。"

陆明夷接过,展开一看,竟是一幅未完成的《百鸟朝凤图》,乌鸦的眼睛处,留着一行小字:"真相,藏在黑暗中,却终将大白于天下。"

雨停了,阳光穿透云层,照在绣样上,金线闪烁,宛如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