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也有&

发布时间:2025-10-17 08:07  浏览量:1

王大叔攥着写满字的举报信,在邮局门口犹豫半天——他想反映村里道路维修偷工减料,却怕“小事没人管”。后来才知道,不是所有问题都在巡视组受理范围内,有人曾举报邻居占了自家宅基地,结果因是民事纠纷被退回,白跑一趟。

中央巡视组盯着的“靶心”很明确:一类是被巡视地区的领导班子成员、下一级党组织负责人,还有关键岗位的人;另一类是踩了“六大纪律”红线的事。就像去年某县有人举报教育局局长违规提拔亲属,既涉及领导干部,又碰了组织纪律,很快就被纳入核查。要是像王大叔一开始那样,只说“路没修好”,没提具体领导的监管责任,大概率会被建议转去信访部门。

有人纳闷:“我举报的是乡镇干部,级别不高也管吗?”其实只要是下一级党组织负责人,哪怕是村支书,只要涉及纪律问题,巡视组也会受理。比如某村支书挪用扶贫款设“小金库”,村民举报时明确点出他的职务和违纪事实,不到一个月就有了核查结果。

李阿姨曾举报社区主任对拆迁户诉求“推来推去”,三个月没解决住房问题,最后主任被约谈问责。她后来才知道,这类“敷衍群众”的事,正好踩了群众纪律的“雷区”,一举报就容易被重视。

巡视组对几类问题格外“敏感”。比如廉洁纪律里的“利益输送”,有人举报某国企领导接受供应商安排的旅游,还附了行程单和照片,很快就启动了核查;组织纪律里的“打击报复举报人”更不用说,去年有位举报者被单位穿小鞋,巡视组介入后,涉事领导直接被问责。

还有些看似“小事”的行为,其实也是重点。比如党员干部参与宗教活动,有人曾拍到某乡镇党委书记去寺庙烧香,举报后很快被约谈整改;工作纪律里的“失职渎职”也一样,某部门办事员把项目审批材料压了半年,导致企业损失惨重,被举报后不仅被处分,还得配合挽回损失。这些问题为啥一报就灵?因为它们都直接戳中了“六大纪律”的要害,关乎政治生态和民生利益。

张女士曾举报某单位领导收礼品,第一次只写了“他收了别人的酒”,结果巡视组让补充材料。后来她加上了具体时间——“去年中秋前,在XX酒店门口,对方送了两箱白酒”,还附了当时的监控截图,没过多久就收到了核查进展的反馈。

想让举报不“打水漂”,得抓住四个关键。首先得“说真话”,有位先生曾猜测“领导可能贪了工程款”,没证据就写上去,结果因是主观臆断被驳回;其次要“列明细”,不能只说“他挪用公款”,得写清“哪笔钱、什么时候、用去了哪”,就像有人举报时附上了财务报销单复印件,核查起来事半功倍。

还要“不跑偏”,有人举报时顺带提了“小区物业收费高”,结果因不属于“六大纪律”范畴,这部分内容被剥离;最后得“走正道”,别想着靠网络炒作吸引关注,去年有人在网上发“巡视组不查我举报的事”,后来发现他根本没通过官网或专用信箱提交,只是在社交平台发帖,自然没被受理。

现在王大叔重新整理了举报信,不仅写了村主任对道路维修的监管失职,还附上了施工照片和村民签名,他说:“原来举报不是瞎写,找对方向、拿准证据,才能真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