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法国人一年跨越16国、走破六双鞋,只为步行到上海
发布时间:2025-10-21 08:57 浏览量:1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夜晚,两个在巴黎打工的法国小镇青年相约吃披萨、喝啤酒。他们都很年轻,事业正遭遇瓶颈,感情也没有归宿。几杯啤酒下肚,开始畅想诗和远方。“不如去冒险吧!到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一个提议。另一个立刻响应,“好啊,那就去中国吧!”这是2023年的11月。
他们于2024年9月出发,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和此前已经来过中国,此后还将来中国的数以千万计的旅行者不同,他们从最初就摒弃了飞机这一交通工具。因为两人都十分关注环境问题,其中一个当时的工作就是评估碳足迹的。
他们最终决定步行去中国,从两人的老家安纳西出发,目的地是上海。全程预计13000公里左右,途径15国——中国是第16个。这样一个计划必须经过事先周密的计划:规划路线并研究途径各国所需的签证类型,估算费用。他们当时的存款为1万欧元,只能覆盖到整个行程预算的三分之一。于是,又花了些时间寻找资金支持。出发三个月前,他们分头辞了职。
在过去了一年零七天、穿破六双鞋后,27岁的本杰明・安布罗和26岁的洛伊克・瓦索终于走到了中国境内。他们目前距离上海还有5000公里左右,预计还得走上半年。这对正在步行中的朋友告诉《新闻晨报》记者,之所以选择上海,是因为这座城市在他们眼中代表着当今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顶峰。
“我们一路从西向东,到上海前还将经过甘肃、兰州、西安等地。“一张中国地图已经被他们研究得很透,“希望到达上海以后,我们可以多停留一段时间。”最后当然还是要回法国的,至于怎么回去?“反正肯定不会坐飞机!”两人表示。
穿越俄罗斯国土时不得不搭乘了一段巴士
本杰明和洛伊克已经认识超过15年,他们从初中时代就是朋友,又都去了巴黎读大学。在这次以前,两人已经共同旅行过很多次。尽管这个徒步计划听起来疯狂,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冷静沉稳的性格。
他们事先做了一份很细致的计划,在参考了很多旅行者的游记后,决定将自己的行程分成几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计划步行三到四个月,每天步行40到50公里。
在徒步旅行的开始阶段,两人先翻越了阿尔卑斯山。他们于2024年9月7日从安纳西出发,在10月25日到达意大利的的里雅斯特,共行走了1060公里。因为这一路走的都是山路,给两个年轻人的体能带来极大挑战。
第二阶段的任务,是跨越巴尔干半岛,整个行程约1900公里。从的里雅斯特出发,于2024年12月29日到达伊斯坦布尔。本杰明和洛伊克在土耳其度过了新年,2025年1月12日,他们在经过短暂休整继续自己的旅途。从伊斯坦布尔出发整整走了2110公里,3月27日到达了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
此后,这两个法国人又踏上了一次漫长的中亚之旅。从哈萨克斯坦的阿特劳出发,经过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9月13日入境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霍尔果斯市。徒步2930公里,用了5个月时间。
在迄今为止的路途中,他们只有一段选择了搭乘巴士,那是在穿越俄罗斯的时候。“当我们到达格鲁吉亚后,有三条路线可选:伊朗、阿塞拜疆和俄罗斯。”他们解释,“徒步旅行时,人很脆弱,速度也很慢,所以很快就排除了伊朗。而当时阿塞拜疆关闭了陆路口岸,只能乘飞机前往,这与我们的初衷相悖,自然也不可行。所以最后只剩下俄罗斯这个选项,但在紧张的地缘政治背景下,俄罗斯只发放过境签证。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三天内走完500公里,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两人只能搭乘了一段巴士。进入俄罗斯境内之后他们很快意识到,即使没有体能上的限制,也根本不可能徒步穿越这片土地,因为周围到处都是军用直升机,而且他们要穿越的两个地区分别是塔吉斯坦和车臣……“我们也不想陷入麻烦,不想冒险,这不是我们的目的。”
每天要作几十个决定因此必须完全信任对方
在这样的旅行中,充满着未知的因素,因此大脑难免产生各种灾难性的设想。但这对伙伴最终发现,只要直面问题,就能找到最终的解决办法。
这一路上当然出现过很多艰难的时刻,但他们说,“放弃”从来都不是自己的选项。“我们很幸运,一路没有遇到签证问题、和当地人不愉快的经历以及严重的伤病等麻烦。所有的困难主要都与天气有关,连日的大风大雨甚至还有下雪天。此外,远离家人和朋友也会让人难受,但我们当下的经历太过珍贵,所以能在情绪上找到一种平衡。 ”
开展这样一项对身体和意志都极具挑战的行动,意味着两个搭档之间的沟通交流必须保持顺畅。他们不仅要相互配合、搀扶,还要接受小小的妥协,有时必须自我克制,尊重彼此的沉默时刻。
“总的来说,我们之间没有发生过严重的争吵。因为从一开始就对这一项目达成了共识,对旅行也做了很好的规划。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享受在大自然中徒步的乐趣,完成每天走40到45公里的小挑战,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和深入思考来提升思想境界,以及结识不同的人…… 所以我们合作得很顺利。”但是,经过漫长的一天,人往往会感到身心俱疲。这时,他们会更注意彼此的交流方式。
“这一点我们在两三个月内就学会了,当你理解了对方,就会接纳对方,并且知道对方也会这样对你。我们俩都比较沉稳,所以即使出现紧张时刻——大多是因为一些小事,我们知道只需暂时搁置,等情绪平复就好。因为我们每天要做出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决定,所以必须完全信任对方,不可能在选择餐厅、路线或住宿等每一件事上都争论不休……”
热情的新疆警察叔叔为他们准备了月饼和酸奶
本杰明和洛伊克一致认为,这次旅行中最让他们惊喜的地方在于沿途遇到的那些不同国家的人。“原本可能有上千种文化差异导致人们不理解我们的旅行,但事实恰恰相反,每个人都多少带着敬意看待我们,人们乐于倾听我们的故事,并且常常愿意尽最大努力帮助我们。”
比如,在土耳其每个人都会主动过来打招呼。“拍你的肩膀,给你买吃的,还会热情地邀请你喝茶!”他们认为,总的来说人们都充满了好奇心。 “尽管存在语言障碍,我们还是能够通过手机翻译软件实现沟通。而且某些地区的语言之间存在相似性,比如中亚的语言起源于突厥语系,所以在土耳其待了三个月并学会了一些土耳其语后,我们就能和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乌兹别克人交流了……”
在巴尔干半岛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会说一点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而该地区各国的语言都是它的变体。现在他们来了中国,正在努力学习中文。“比如学会自我介绍,用几句话讲述我们的项目,说明我们是徒步而来,要前往上海。”他们发现,能够主动交流就能很快拉近和陌生人之间的距离。“人们看到我们努力学习他们的语言会很开心,而且我们每天都会被问15到20次来自哪里,所以通过不断重复这些内容,我们也在慢慢进步!>
10月1日,他们在徒步中庆祝了中国国庆。从石河子出发,一路抵达了玛纳斯。在一口气徒步35公里后,两个法国人找了家当地餐馆。大口吃自己喜欢的拉面,稍作休整。在餐馆用餐的时候,他们注意到墙上挂了一幅巨大的丝绸之路地图。于是便向邻座一名女士感叹,自己就是沿着这一路来的中国。“她说,我们很了不起!”
10月中旬,本杰明和洛伊克终于走到了乌鲁木齐。让他们意外的是,在距离乌鲁木齐还有一点距离的镇上,虽然自己提前预定了酒店,但当地的警察认为那家酒店档次不够高,所以坚持自掏腰包,请他们入住了一家更舒适的酒店。
借助手机上的翻译软件,双方实现了几乎无障碍的沟通。当时正逢中秋佳节来临前,因此热情的警察叔叔还特地为他们准备了月饼和阿萨酸奶,让他们作为第二天的早餐。
到乌鲁木齐后,他们暂时放下了自己的背包,作为普通的观光客在这座城市逗留了两三天。两人目前的打算是加快步行的速度,争取在冬天来临前离开新疆。
对于这两个年轻的法国人而言,从安纳西到上海之间的13000公里既是一场身体的旅行,也是一次内心无声的行走。“我们能感受到自己的思想也在一步步成长,这段旅行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看法,我们学会了拥有信心——对自己和他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