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丨Shopify 如何用“AI团队”搞定万亿级电商商品分类
发布时间:2025-10-22 16:41 浏览量:1
现在,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寻找 AI 的落地场景,但真正有价值的应用并不多见。在这方面,Shopify 利用 AI Agent 实现智能化商品分类的案例,有很多借鉴得地方,分享给大家。
这个案例充分利用了 AI 的几大优势:它不仅擅长进行数据结构化分析和翻译,还拥有丰富的专业领域知识。更重要的是,AI 能够高效处理海量数据,并对非标准化任务的结果进行智能判断。
但 Shopify 并没有完全依赖 AI 生成的结果,而是引入了人类专家对最终决策进行判定。
让我们回到这个案例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电商领域的商品分类与检索。熟悉电商的人都知道,这项工作极其困难。
首先是规模巨大,商品数量动辄亿万,对应的分类体系也多达千万级。
还有专业性强,设计好的分类需要专业知识,但人类专家不可能精通所有领域。
还有一致性难,同一分类可能有不同叫法,商家和平台对商品的归类也常有出入。
最后是更新迭代快,以电子产品为例,新品类层出不穷,旧的分类体系很快就会过时。
那么,AI 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呢?
Shopify 的解决方案并非依赖一个“无所不知”的超级 AI 来包办一切,而是组建了一支 AI 智能体(Agent)团队。这个团队有明确的流程,每个智能体各司其职。
第一步:结构化 Agent 分析
一个“结构分析 Agent”负责将商品信息结构化,并进行分析检查:评估当前分类是否合理、命名是否统一,并探寻是否存在新的或更优的分类方式。
第二步:产品驱动 Agent 分析
第二个“产品驱动 Agent”登场,其主要任务是分析海量、真实的商家商品数据,对比平台的分类标签与商家自定义的标签是否一致。
文中的“MagSafe”案例就非常生动。这个 Agent 发现,商家在销售手机壳、充电器等商品时,频繁提到“MagSafe 兼容”一词,但 Shopify 的官方标签库中并无此项。于是,它立刻提议:“应增加一个‘MagSafe 兼容:是/否’的属性,以方便顾客筛选。”
如果只停留在前两个 Agent,这顶多算是“自动化”。Shopify 还设置了两个更高级的角色,负责让整个系统真正变得“智能”。
第三步:AI 裁判筛选
当“产品驱动 Agent”提交了“增加 MagSafe 属性”的提案后,该提案并不会直接通过。它会被交给一个“AI 裁判”——这是一个专精于“电子产品领域”的 AI 模型。
这个“裁判”受过专业训练,拥有该垂直领域的深厚知识。它会评估提案的合理性:“这个提议靠谱吗?是否与现有属性重复?(分析:MagSafe 虽是品牌词,但已演变为类似蓝牙或 Qi 的技术标准)……批准!置信度 93%。”
通过这种方式,Shopify 确保了 AI 的提议既快速又经过了专业验证。
第四步:智能翻译官 Agent 发现等价关系
这个 Agent 解决了一个电商的核心难题:商家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分类,但平台需要用统一的标准去理解。
举个例子:
A 商家很专业,创建了专属分类:“高尔夫球鞋”。
B 商家比较粗放,将商品归入“运动鞋”分类,并添加属性:“运动类型 = 高尔夫”。
对顾客而言,无论哪种方式,搜索“高尔夫球鞋”时都应该能找到这些商品。Shopify 的“智能翻译官” Agent 就能 7x24 小时自主分析数据,并发现这条关键的“等价关系”:
分类:“高尔夫球鞋” 等同于 分类:“运动鞋” + 属性:“运动类型 = 高尔夫”
这种“翻译”至关重要。它意味着 Shopify 允许商家保持各自的分类灵活性,同时平台系统(如搜索、推荐)又能“看懂”这背后其实是同一类商品。
实施效果非常显著。Shopify 分享的数据显示:以“通讯设备”类目为例,过去依赖人工需要“数年”才能完成的分类体系优化工作,现在借助这套 AI 系统,仅需“几周”便可完成。
但这并不仅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从“被动修补”转向了“主动进化”。
这套系统不再是等到问题(比如 MagSafe)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去被动解决,而是能够主动地、持续地发现并优化整个分类体系。
AI 的最佳应用形态,往往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而是一个“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的专家团队”。它的目的不是取代人类专家,而是“增强”他们。
AI 负责处理海量的、繁琐的数据分析、模式识别和一致性检查,从而让人类专家能腾出手来,专注于更高阶的战略决策和最终把关。这套“AI 辅助进化”的思路,或许才是电商乃至更多复杂系统在未来保持活力的真正答案。 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