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市级非遗“虎头鞋制作技艺”两代传承人方翠凤、查笔君
发布时间:2025-10-27 22:16 浏览量: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智慧,其中,非遗传承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文化的守护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近日,记者走进迎江区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寻访市级非遗“虎头鞋制作技艺”的第四代、第五代传承人方翠凤、查笔君,聆听她们母女二人的非遗故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方翠凤(左)、查笔君(右)一边飞针走线一边交流。
五代传承
历经沧桑坚守依旧
10月23日上午,在深秋的暖阳中,方翠凤、查笔君母女二人来到位于迎江区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国货街的自家门店,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们坐在案前,手拿布面,一边飞针走线,一边轻声交流,赶制着一批东北客户预订的虎头鞋。虎头鞋工序繁多,一人平均三五天才能做一双,母女俩一年也才做上百双。
“现在虎头鞋订单已经接到了明年,还有很多要做。我们一般是七八月接棉鞋订单,秋冬季接单鞋订单,订单提前半年时间来……”方翠凤说着,手中的活儿却没停。
记者看到,门店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带有虎符号的刺绣产品,如帽子、肚兜、鞋子、枕头、香包、玩偶等,其中虎头鞋是绝对的主角,而虎头鞋又细分为单鞋、棉鞋、靴子3种,鞋面绣的虎脸精美绝伦、栩栩如生。
方翠凤今年72岁,查笔君今年45岁,母女俩分别是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虎头鞋制作技艺”的第四代、第五代传承人。她们祖上是陕北人,因为躲避战争迁居安庆,带来了陕北的虎头鞋制作技艺,代代传递、不断创新,形成了如今的市级非遗。
“母亲的外婆来到安庆后,几代人都没有丢弃这门技艺,甚至以此为生,什么刺绣都做,到我母亲手上,就以做鞋为主了。母亲每天下班就做鞋,补贴家用,她坐在门前,一只鸟儿飞过来,她马上就能剪出鸟儿的纸样。”方翠凤回忆着,眼中满是对母亲的崇敬。
做虎头鞋离不开这份独特的喜爱,方翠凤家中姐妹几个,就数她和大姐尤为喜爱。小时候,只要母亲一离开,方翠凤就摆弄起母亲放下的针线和剪刀,时常戳破手指、剪坏布料,因此没少挨打挨骂,但内心的喜爱从未改变。
方翠凤说,喜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她做出的虎头鞋很受欢迎,一上市场就很快卖掉了,这门技艺被人认可,自己内心也有成就感。
1997年,方翠凤下岗后,开始全身心投入虎头鞋制作,在家边菜市场等处摆摊卖鞋。她白天卖鞋,再用卖鞋的钱买些针线、布料,晚上接着做鞋,虽然很忙碌很辛苦,但她从没想过放弃做鞋。
作为一名“80后”,查笔君起初对制作虎头鞋并不感兴趣,每当母亲要教她做鞋时,她总说天天面对几根针、几根线没有意思,对此十分抵触,也并不理解外婆和母亲。
查笔君说:“父亲去世得早,母亲下岗后一个人挑起家庭重担,我看到她每天如此辛苦,心里很不是滋味,慢慢地也理解了她的这份执着。就这样,我开始帮着母亲做鞋,一边学一边做。”
四处摆摊卖鞋多年,2021年11月,方翠凤带着她的虎头鞋制作技艺入驻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有了固定店面后,母女二人开始共同经营这家门店。
门外的街道熙熙攘攘,走过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她们却独守这一份宁静,一针一线,承载着对这门传统技艺的执着,与岁月进行着温情的对话。
方翠凤、查笔君制作的虎头鞋。
守正创新
融入地域文化特色
虎头鞋是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之一。按照民间育儿习俗,宝宝出世、满周岁时都要穿虎头鞋,寓意纳福辟邪,保护孩子健康成长,虎头鞋寄托着长辈对后代的殷切希望。
备样、放样、上面、缝合、粘脸、刺绣、上里、滚口、修饰……制作一双虎头鞋需要经历近30道工序,其中,刺绣这道工序最为关键,也最考验做鞋人的针线功底。
经过几代人的传承,百年间,虎头鞋的制作工序别无二致,风格却悄然变化,融入了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温婉细腻的文化特色。
方翠凤拿起一双别样的虎头鞋告诉记者:“你看,这双鞋就带有浓浓的陕北特色,色彩、虎脸造型比较粗犷,秦绣风格明显。从我母亲手上开始,虎头鞋制作技艺就在慢慢变化了,我们也在不断进行改良创新,鞋做出来,就有点不一样了。”
如今,方翠凤、查笔君母女俩制作的虎头鞋,面料变得更加鲜艳丰富,鞋身变得更加精致小巧,虎眼更加立体,鞋的两个侧面还绣上了虎身,整体看起来更加精美,在市场上也越来越受欢迎。
守正创新,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多年来,方翠凤、查笔君母女俩一边学习美术知识,一边外出实地学习,她们走遍了大江南北,足迹遍布江苏、浙江、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市。每到一个地方,她们就去参观当地博物馆、走访老街,感受历史底蕴,接受文化洗礼,并寻访一些传统手工艺人,学习借鉴,提高艺术素养。
“我们通常外出一周或十多天时间。去年,我们在四川待了一个多月,是外出最久的一次。在广汉参观三星堆博物馆时,一尊5厘米高的坐兽石雕让我感到十分震撼,古人仅靠手工,就能雕刻出这样精美的作品。这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做好一件事就要一丝不苟,做好一双鞋又何尝不是呢?”方翠凤说。
在方翠凤看来,女儿的加入,也给这门技艺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多年来,为了给母亲提供更多参考借鉴的作品,查笔君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许多刺绣作品及图案,在家中已经装了满满一柜子。去年,她还为虎脸刺绣申请了版权。她有新思想,愿意为此投入,大胆进行市场调研,大胆进行技艺改进,并用现代化传播方式进行宣传推广,让带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虎头鞋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查笔君说:“多年以来,越学习就越能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继承传统风格和技艺的基础上,我和母亲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努力制作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又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的虎头鞋。”
近年来,“国风热”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如穿汉服、参加传统节日活动、观看传统主题电影、学习非遗技艺、购买文创产品等,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潮,这令方翠凤、查笔君母女俩十分欣喜,仿佛这份坚守有了回应。
发扬光大
让更多人走进非遗
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是安庆现有的最古老的传统商业街区,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虎头鞋这样的传统技艺的传承地,近年来经过修缮重新开放后“圈粉”无数,吸引了无数省内外游客甚至国外游客。
记者采访间隙,门店来了3名来自北京的游客,他们对这里的各种传统鞋帽制作工艺啧啧称奇。查笔君起身接待了他们,并介绍起虎头鞋的来历、传统,以及做工讲究,游客们一边听一边点头。最后,游客们选购了一顶虎头帽、一双虎头鞋,准备送给他们即将出生的孙辈,查笔君还免费送了一双红袜子。
虎头鞋制作技艺为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增添了非遗亮点,这里成了一个传统文化展示窗口。对于这门传统技艺,在保护与传承中发扬光大,母女俩做的还不止这些。
几年前,查笔君尝试线上推广虎头鞋制作技艺,在几个知名网络平台开了网店,通过宣传推广,她们的虎头鞋销量一下子多了很多,线上销量一度占到全年销量的一半。尽管线上订单猛增,但虎头鞋制作仍然需要她们线下一针一线来完成,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查笔君不得不关闭网店,目前她们线上销售以微信朋友圈、微信群为主。
方翠凤说,曾有大学教授找到她商谈合作,希望能提供大样,再由机器进行批量生产,但被方翠凤婉拒了。“这个东西上了机子就串了味,不是所有的手工制作都能由机器代替,手工有手工的好,我情愿自己慢慢做,慢工才能出细活儿!”方翠凤说。
这些年,方翠凤、查笔君母女俩在做鞋之余,还经常受邀走进学校、社区讲解非遗技艺、讲述非遗故事,并带着非遗作品走出安庆参加展览。每当有游客来访、拍视频,她们就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讲解。查笔君每年还给省内一些高校美术、视觉传达等专业的大学生指导毕业设计……她们将非遗文化化作沛雨甘霖,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方翠凤的外孙从小耳濡目染,他们一起外出时,每当看到刺绣作品,外孙都会拽着她一起看,方翠凤一边欣赏、一边给他讲解。方翠凤说,学习就是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做人做事都要端端正正、一丝不苟。她和女儿现在也让外孙接触虎头鞋制作技艺,但他先要把书读好,以后的路,由他自己去选择。
门店里,除了她们自己制作的刺绣产品,还有方翠凤这么多年收集的各种非遗作品,如苏绣、徽绣、剪纸等,她对包括虎头鞋在内的非遗的喜爱,如此深沉而真挚。
方翠凤说,虽然自己已经70多岁了,但是还有一个愿望——希望将来能有一个大一点的场地,做一个非遗作品展厅,一半用来展览,展出她们自己做的和收集来的非遗作品,一半用来销售,让更多人能够走进非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全媒体记者 罗少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