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5个农村古董,00后说都是“垃圾”,太扎心了

发布时间:2025-10-28 05:02  浏览量:3

小时候在农村,很多物件稀松平常,家家户户都有。它们陪着我们长大,见证了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日常起居到重要节庆,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

可随着日子越来越好,新物件不断冒出来,这些老伙计就慢慢被搁置在角落,落满了灰尘。

物件一:老药锅子

老药锅子,现在在农村也不多见。70年代,医疗条件差,头疼脑热、腰酸背痛都得靠中药调理。周边村子总有那么几个懂药理的老人,他们家里都有这么一口黑乎乎的药锅子。

药锅子,肚大口小,专门用来煎中药。老人常说:"这药锅子和别的锅不一样,煎药讲究'文火慢炖',火候不到,药效出不来;火候过了,药性就没了。"

物件二:老风镜

老风镜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设计和用途。抗战时期的老风镜多为玻璃镜片,用于抵御风沙和毒气。

70、80年代,是摩托车骑行者的保护物品,优质牛皮或马皮经过鞣制后耐磨损,使用寿命长。

由于老风镜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现在它们常被用作影视道具或收藏品。

物件三:木锨

在农村,木锨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好家伙。木头做的,有个长长的把子,前头一块宽宽的木板,有些木板边上还镶着铁皮,结实得很。

那时候,地里的麦子收割回来先堆在场院里。要经过摊场、辗场、翻场、再辗场、挑场、拢堆、扬场,才能把小麦粒收拾干净,真的太辛苦了。那时候打场有点像大集体劳动,但其实就是邻里邻居互相帮助一起干。

谁家打场,邻居每家就出一两个人扛着木锨,扫把就去帮忙开始扬场。站在风口,把木锨高高扬起,带着粮食“唰”地甩出去,借着风,轻的糠皮、碎秸秆就被吹跑,沉甸甸的粮食“噼里啪啦”落回地上,干干净净。就像老话说的:“木锨使得巧,粮食净又饱。”

物件四:鞋楦儿

鞋楦儿,现在的年轻人怕是听都没听过。在过去,农村人穿的鞋大多是自家做的,做好的鞋,得用鞋楦儿撑一撑,才合脚、好看。

鞋楦儿一般是木头做的,有大有小,大的给男人的鞋用,小的给女人和娃娃们。它的形状和鞋差不多,就是硬邦邦的。把做好的鞋套在鞋楦儿上,用锤子轻轻敲打,让鞋和鞋楦儿贴合得紧紧的。过上几天,鞋就被撑得周周正正,穿上别提多舒服了。

母亲常说:“鞋楦儿撑得好,走路不摔跤。”那时穿着母亲做的鞋,心里暖乎乎的,干啥都有劲儿。这小小的鞋楦儿,凝聚着母亲对的爱,撑起了童年的温暖与舒适。

物件五:老式榨油机

这个大家伙,我还真没见过。网上查询得知是“老式榨油机”,可能老一辈人见过。

那时候一个公社可能就一家榨油坊,记得以前都是爸爸拿着秋收下来的油葵花去榨油坊去现榨油,榨出来的油很香,炒菜做饭顿顿都用。但自己没亲眼见过怎么榨油,心里头还真有点遗憾,感觉错过了好多以前农村有趣的事儿。

现在榨油设备越来越先进,但却吃不出小时候那个味道了。

今天分享的这5个老物件,虽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它见证了咱祖祖辈辈靠往昔生活的烟火气息的日子,承载着咱们农村人的记忆和汗水。它们提醒着我们,生活的美好,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和日常点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