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掉渣的院士,何以温暖全网?撒贝宁弯腰捡起的,不只是皮鞋渣

发布时间:2025-10-27 21:42  浏览量:1

一双掉着碎屑的旧皮鞋,一位和蔼可亲的科学家,在央视演播厅里书写了2023年最动人的一幕。

八十三岁的王志珍院士走上央视《开讲啦》节目的舞台,准备向年轻人讲述科学的故事。就在录制开始前,主持人撒贝宁忽然弯下腰,小心翼翼地从地上拾起一些黑色碎屑,原来,王院士穿的皮鞋鞋底因年久老化,正不停地掉落碎渣。

“哎呀,我又出洋相了。”王院士低头看着自己的鞋子,脸上露出孩童般腼腆而真诚的笑容。没有尴尬,没有掩饰,只有一位老科学家对物质生活的全然不在意。

这个瞬间被镜头记录下来,传遍网络,触动了无数人的心。为什么一双掉渣的皮鞋,反而让人们看到了一位院士最为闪光的人格魅力?

01 最意外的“出洋相”,最真实的科学家本色

在那期节目里,王志珍院士的皮鞋不仅鞋底掉渣,鞋跟也因老化而断裂。当撒贝宁提醒她时,她先是惊讶,随后便开怀大笑,那笑声里没有一丝窘迫。

“我经常这样,”她笑着解释,“我的袜子也经常是破的,脚后跟那里有个洞。”这番话让现场观众在笑声中湿润了眼眶。

这份对物质生活的淡然,源于她对科学事业的极致专注。在她的价值天平上,实验室里的一项发现,远比衣帽间里的琳琅满目更值得骄傲。

节目播出后,许多年轻观众在网上留言:“这是我见过最美丽的‘洋相’”、“从王院士的笑容里,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富足”。

02 十年空白期,不改科学初心

王志珍的科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64年,她以优异成绩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正值青春年华、渴望在科研领域大展身手的她,却遭遇了特殊时期。

整整十年,她被禁止进入实验室。对于一个热爱科学的年轻人来说,这无异于夺去了她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我就天天找所领导‘软磨硬泡’,”王志珍回忆道,“我说我要工作,所里头任何工作,只要别让我坐着没事干,我都可以。”

她的坚持终于打动了领导。当被允许重新进入实验室时,她几乎是跑着回去的。“摸着实验仪器的那一刻,我哭了,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终于找到了家。”

03 远渡重洋,只为报效祖国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王志珍作为首批被公派至西方国家的访问学者,与另外32名学者一起前往德国。

她是这批学者中唯一的女性。在德国的羊毛研究所,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先进的科研方法,常常是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的人。

国外的导师非常欣赏她的才华,提出优厚条件希望她留下。王志珍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的祖国正处在科学春天的前夜,我需要回去为她贡献力量。”

1982年,她带着先进的科研理念和实验技术回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立即投入到“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这一基础研究中。

04 挑战权威,真理终得认可

1993年,王志珍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

这一观点直接挑战了当时国际科学界的权威认识。“提出分子伴侣概念的科学家就说了,你这个酶不是我的分子伴侣。”面对质疑,王志珍没有退缩。

她和团队埋首实验室,用整整五年时间,通过无数次的实验,最终以确凿的证据让国际科学界接受了这一理论。

“科学只承认真理,不承认权威。”这是她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也是她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

05 亦师亦母,温暖一代学人

在学生们眼中,王志珍既是严师,更是慈母。她培养的博士生中,多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等荣誉。

她亲自为生病的学生熬粥,为经济困难的学生垫付学费,却从不允许学生在实验数据上有丝毫马虎。

“王老师总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她的学生回忆,“即使年过八旬,她仍然坚持亲自修改每一篇论文,一篇论文通常要修改几十遍才肯投出。”

令学生们感动的是,王志珍从不让学生在论文中随意挂她的名字。“我没有参与实质工作的论文,绝不署名,这是学术道德。”

06 简朴生活,富足心灵

王志珍的简朴在学术界是出了名的。她的办公室不足20平方米,里面的家具除了花99元买的玻璃茶几外,几乎全是她从实验室淘汰的旧家具中“拣”来的。

“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纳税人给科学家做研究的钱不能浪费。”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她的工作时间表是从周一到周“七”,每天分为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时段。即使是除夕夜,她也常常在实验室工作到很晚。

“我们失去了最富创造力的十年,”她感慨道,“一旦有机会学习和工作,我们恨不得一天当作两天用,有一种拼命追着时间奔跑的感觉。”

07 薪火相传,守望科学未来

如今,王志珍虽已年过八旬,却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她同时担任“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基金会监委会主席,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保驾护航。

在2025年的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她动情地说:“‘科学探索奖’正是为你们注入了一份‘自由探索’的底气。希望你们珍惜这份支持,用好这份资源,心无旁骛地追求那些最本质、最纯粹的科学问题。”

她至今保持着每天阅读最新科学文献的习惯,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在她看来,科学家的青春不在于年龄,而在于是否始终保持对未知的好奇。

如今,王志珍院士依然每天出现在实验室里。在她看来,那里有她最珍视的一切,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探索未知的激动时刻,以及永不褪色的科学梦想。

那双掉渣的皮鞋,仿佛是她人生的隐喻,外在的磨损,反而让内在的光芒更加耀眼。

“当有一天世界各地的青年都想到中国来留学,中国就真正成了科技强国。”这是她在《开讲啦》节目中留下的愿望,也是一位老科学家毕生奋斗的注脚。

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王志珍用她掉渣的皮鞋和灿烂的笑容告诉我们,真正的体面,从来不是外在的光鲜,而是内心的丰盈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