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民国第一教育家,穿草鞋见蒋介石,卖字办校孤儿称他爸爸
发布时间:2025-09-23 03:31 浏览量:2
导读:他是手握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的学界精英,却终身裹着粗布长衫、踏着草鞋行走在田间地头;面对蒋介石亲自许出的教育部次长高位,他直言 “我的岗位在孩子身边”;为让战乱孤儿有书读,他放下学者身段街头卖字,甚至向企业家躬身 “化缘”;三千名流离失所的孩子,都亲昵地喊他 “陶爸爸”。陶行知,这位用 55 年生命践行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的平民教育家,把教育的火种播撒在民国最贫瘠的土地上。
一、1917 年南京:博士的 “草鞋革命”
1917 年深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师生们踮脚张望 —— 学校迎来的首位留洋教育学博士,该是西装革履、谈吐洋派的模样吧?直到校门口出现一个特殊的身影:肩上挑着旧木箱,身上是浆洗得发白的土布长衫,脚下一双草鞋沾着旅途的泥点,裤脚还卷着,活像刚从田埂上赶来的农夫。
校长快步迎上去,又惊又急:“行知先生,您刚从美国回来,何至如此朴素?” 陶行知却笑着抬起草鞋,鞋尖的麻绳还带着新鲜的草屑:“校长您看,南京城外的农民,哪个不是穿这个?他们的孩子要读书,我穿草鞋,才能听懂他们的难处啊!”
更颠覆认知的是他的第一堂教育学课。上课铃响后,陶行知没走向讲台,反而搬着小板凳走出教室:“今天咱们不讲书本,去长江码头上课。” 在喧嚣的码头边,他指着那些扛着百斤货物、青筋暴起的苦力,问身边的学生:“你们学的‘教育原理’,能让这些人的孩子走进课堂吗?不能帮到最苦的人,教育就是空道理。” 这番话,让满脑子理论的学生们红了脸 —— 这是他们第一次明白,陶行知的教育,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文字,而是踩在泥土里的行动。
二、晓庄试验:锄头与书本共舞的奇迹
1927 年 3 月 15 日,南京郊外老山脚下的一片荒地上,没有鞭炮,没有红绸,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的开学典礼,是师生们握着锄头的开荒仪式。陶行知卷起袖子,第一锹土挖下去时,泥土溅到了他的长衫上,他却笑得爽朗:“咱们的学校,先有地,再有书;先会种田,再学读书。”
当地的乡绅们路过,看到博士带着学生种菜、盖茅屋,忍不住摇头嘲笑:“穿草鞋的博士,怕是要把学堂办成庄稼地!” 陶行知听了不恼,反而在锄头把上刻下两行字,让每个学生都记在心里:“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他要教的,从来不是 “脱离泥土的读书人”,而是能扎根乡村、帮农民解决问题的 “教育农人”。
最让人惊叹的,是他独创的 “小先生制”。当时乡村文盲多,农民白天要种地,根本没时间读书。陶行知便想了个办法:让学生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回家当 “小老师”,教父母、邻居识字。才过半年,晓庄周边十几个村庄的墙上,都贴满了学生写的识字标语;田埂上、油灯下,随处可见孩子教大人念 “人、口、手” 的场景。后来冯玉祥将军来参观,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正拿着树枝在地上教老农写 “爱国” 二字,忍不住感慨:“陶先生这是把教育的种子,种进了每个普通人的心里!”
三、庐山会谈:草鞋与官帽的对峙
1931 年,蒋介石在庐山召开会议,特意召见陶行知。侍卫见他穿着草鞋要进会场,伸手拦住:“委员长见的都是高官,你穿成这样像话吗?” 陶行知却站在原地,声音洪亮:“我穿的是中国农民的鞋,委员长若不见穿草鞋的,便是不见中国的教育!” 这话传到蒋介石耳中,他竟亲自走出会场迎接 —— 这位能让委员长破例的学者,所求的从不是体面,而是给底层孩子争机会。
会谈时,蒋介石看着眼前这位气质朴素却目光坚定的博士,递出橄榄枝:“行知先生,我任命你为教育部次长,跟着我做事,才能让教育有大作为。” 陶行知却没接话,反而指着窗外一个挑粪的农民,轻声说:“委员长,您看那个人,他的孩子可能连私塾都进不去。我的‘大作为’,不是在南京的官署里批文件,而是帮他的孩子把书桌搭起来。这个次长,我当不了。”
临别时,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稻种,递给蒋介石:“委员长要是能让全国的孩子都有书读、有饭吃,比给我任何官职都强。这包种子,就当是我替孩子们求的 —— 求您给教育留点‘生长的土地’。”
四、卖字办学:“乞丐校长” 的赤子心
1939 年,抗战的炮火让无数孩子流离失所。陶行知在重庆合川创办育才学校,收留了三千多名孤儿。可战火纷飞中,办学经费很快就断了。看着孩子们吃不饱饭、连课本都买不起,陶行知咬咬牙,做了个让学界震动的决定 —— 去街头卖字。
他在重庆较场口摆了个小摊,木板上写着:“陶行知书法,一副字换一个孩子十天的饭钱。” 过往的路人认出这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有人敬佩地掏钱买字,也有人不解地问:“陶先生,您是博士,怎么沦落到摆摊?” 他却笑着提笔:“我不是摆摊,是给孩子们‘讨生路’。博士的面子,哪有孩子的饭重要?”
有一次,为了筹钱给孩子们买过冬的棉衣,他硬着头皮走进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的办公室,进门就深深鞠了一躬:“作孚兄,我今天是来化缘的,求您帮孩子们凑件棉衣钱。” 卢作孚连忙扶起他,眼眶发红:“陶先生,您这是折煞我!您开口,我怎么会不帮?” 可陶行知却正色道:“我向人低头不羞耻,羞耻的是看着孩子冻得发抖,我却什么都做不了。”
最艰难的日子里,陶行知每天只吃两顿稀粥,把省下来的米饭留给营养不良的孩子。有一天,孩子们发现了他的饭盒里只有野菜粥,竟集体端着饭碗站在他面前,齐声说:“陶爸爸不吃干饭,我们也不吃!” 看着孩子们冻得发紫的小脸,陶行知接过饭碗,眼泪掉在了粥里:“好,咱们一起吃,一起等春天来。”
五、最后的奔波:把墓碑立在学堂旁
1946 年,抗战胜利了,可内战的阴云又笼罩下来。陶行知拖着病体,从重庆到上海,从南京到北平,连日奔走演讲,呼吁 “停止内战,让孩子读书”。他的声音越来越沙哑,脸色越来越苍白,助手劝他休息,他却摇头:“多讲一次,或许就能多保住一个孩子的书桌,我歇不得。”
7 月 25 日清晨,在上海的寓所里,陶行知正伏案写《和平宣言》,笔尖突然停住,他捂着胸口,轻声说:“帮我把稿子收好…… 把我埋回晓庄,我想听听孩子们读书的声音……” 话音未落,便倒在了书桌前,再也没有醒来。
整理遗物时,人们在他的抽屉里发现了一个旧钱包:里面只有 250 法币(当时仅够买两双草鞋)、3 块磨得发亮的大洋,还有一枚 5 美分的硬币。这个创办了多所学校、培养了无数人才的教育家,终其一生,竟没留下一分存款。
遵照他的遗愿,陶行知的墓被建在晓庄师范的校园里。如今,在南京晓庄学院的旧址上,他身穿布衣、脚踩草鞋的铜像静静矗立,基座上刻着他一生的誓言:“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常有学生在铜像前驻足,轻声念着他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位 “民国第一教育家” 从未离开 —— 他的教育理想,早已化作校园里的读书声,化作每个普通人心中 “让孩子有书读” 的朴素愿望,在岁月里生生不息。
陶行知名言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3."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4."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2.《陶行知传》江苏人民出版社
3.《生活教育理论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4.南京晓庄学院校史馆资料
5.重庆市育才中学校史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