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鞋脱胶后续!顾客要求退货被拒反遭嘲讽,负责人做法让人意外
发布时间:2025-10-28 19:48 浏览量:3
任谁也没想到消费者满怀信任购买品牌商品,会因为遭遇产品瑕疵被服务员嘲讽的情况。
近期,江西南昌一位消费者在商场阿迪达斯门店刚购买的鞋子便出现开胶问题,当消费者要求退货的时候,遭到了该门店店长的嘲讽的事件引起不少网友的高度关注。
事件起因要从10月5日说起,郭女士在南昌万象城阿迪达斯门店花费1688元为儿子购买了一双跑鞋。
付款后,郭女士带着孩子前往商场内的火锅店用餐,等待餐食期间,孩子在无聊时观察新鞋意外发现鞋子侧面出现一道明显裂口。
当时距离鞋子购买只有3小时,郭女士一行人也没有离开商场,之后她便带着鞋子返回门店要求退货。
正常来说,门店店员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检查商品质量。
可这家门店的做法是大不相同,在没有任何一句下就直接质疑裂口为人为破坏,甚至提出谁会没事拿刀割自己的新鞋的反问,将消费者置于“故意找茬”的尴尬境地。
双方争执持续至门店临近打烊,郭女士意外发现,门店店长竟在内部工作微信群中授意员工采用“拖延战术”,对消费者的诉求不予理会,群内还有员工留言“管他呢反正下班了”,态度敷衍至极。
冲突最终升级,双方险些发生肢体接触,幸好被周围人员及时拉开。
维权未果的郭女士于次日向12315平台投诉,令人意外的是,门店店长没有正视问题,反而主动致电郭女士,言语间充满嘲讽:“买一千多块的鞋子就这么上火?你以为买的是别墅啊?”
这番不当言论被郭女士录音并曝光后,迅速引发网络舆论哗然,公众纷纷谴责该店长的服务态度与品牌方的管理失责。
直至10月底,阿迪达斯相关经销商在调取事件监控、核实情况后,才承认门店员工服务态度存在严重问题,为郭女士办理了退货,并作出正式道歉。
无独有偶,在郭女士维权事件处理完毕后不久,另一位消费者的维权诉求再次将该品牌推向风口浪尖。
这位消费者9月底在该门店购买鞋子,10月初前往长沙入住酒店期间,发现新鞋鞋底出现裂缝。
当他联系门店反馈问题时,店员依旧以“可能是外力导致”为由推脱责任,消费者无奈反驳:“脚穿着鞋正常行走,怎么可能不接触地面?难道新鞋还需要供着吗?”
虽然该事件最终也以品牌方退货告终,但短期内接连出现的两起同类质量问题,还有如出一辙的消极服务态度,让公众对阿迪达斯产品质量与服务体系的质疑声愈发强烈。
两起维权事件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关注,不是单纯因为“1688元的鞋子3小时开裂”这类戏剧性情节,在于事件中暴露的多重矛盾,这些矛盾恰恰戳中了当前消费市场中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痛点。
作为知名运动品牌,阿迪达斯的产品定价与其品牌形象相匹配,1688元的跑鞋面向中高端消费群体,消费者支付的溢价中,本就包含对产品质量的信任成本。
从常识来看,一双全新的品牌跑鞋,哪怕正常穿着,也应具备至少数月的耐用性,两起事件中鞋子均在购买后极短时间内出现开裂。
裂口位置都是鞋子结构中相对耐磨的部位,很难用正常损耗或意外外力来完全解释。
短期内接连出现同类质量问题,难免让公众对品牌品控体系产生怀疑。
是原材料采购环节存在漏洞?还是生产工艺存在瑕疵?再或者是出厂质检标准过于宽松?无论问题出在哪个环节,都反映出品牌在质量管控上的缺位。
当产品质量无法支撑其品牌定位与价格水平时,消费者的信任便会首先出现裂口,这比鞋子本身的裂缝更具破坏性。
从事件处理结果来看,阿迪达斯最终为两位消费者办理了退货并道歉,从表面来看像是圆满解决了。
但这种解决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仅停留在“事后补救”层面,并未触及问题根源。
对于产品质量问题,品牌方未公开说明鞋子开裂的具体原因,也未向公众展示针对品控环节的改进措施,消费者无法确认类似质量问题是否会再次发生。
对于服务态度问题,品牌方仅承认“员工态度有问题”,但是没有披露对涉事店长、店员的具体处理结果。
也没有提及如何加强对门店员工的服务培训与管理,无法让公众相信该门店服务体系已得到实质性改善。
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处理方式,本质上是对消费者信任的消耗。
当品牌将维权事件视为舆论危机不是改进契机时,哪怕在短期内平息了争议,长期来看,也会因根源问题未解决而逐渐失去消费者的认可。
要知道,品牌信誉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产品、服务、管理等多个维度共同发力,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导致品牌形象的崩塌。
对于实体商品品牌而言,产品质量是立身之本。
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首先源于对产品质量的认可。无论是高端品牌还是大众品牌,如果无法保证产品的基本质量,哪怕营销做得再好、代言人再知名,也无法长久留住消费者。
以运动品牌为例,消费者购买跑鞋的核心需求是“舒适、耐用、安全”,这些需求的满足依赖于原材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的把控与出厂质检的严格程度。
阿迪达斯作为拥有数十年历史的运动品牌,本应在品控方面建立起完善的体系,从两起事件来看,在品控环节显然存在漏洞。
如果品牌方不能正视这一问题,对原材料采购、生产流程、质检标准等进行全面排查与优化,类似的质量问题可能还会反复出现,最终损害的是品牌积累多年的信誉。
如果说产品质量是品牌的“硬实力”,那么服务体验就是品牌的“软实力”。
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当下,服务体验已成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
一个好的服务体验,能让消费者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即便产品偶有小瑕疵,也可能通过优质服务获得消费者的谅解。
反之,糟糕的服务体验,即便产品本身问题不大,也可能引发消费者的强烈不满。
当消费纠纷发生时,品牌的态度与处理方式,直接体现其责任担当。
一个有担当的品牌,会在第一时间正视问题,积极与消费者沟通,通过专业的核查、合理的解决方案与真诚的道歉,最大限度降低消费者的损失,修复消费者的信任。
反观阿迪达斯在两起事件中的表现,从最初的质疑、拖延,到中期的嘲讽,再到后期的被动道歉退货,整个过程缺乏主动担当的意识。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对自身权益的漠视,也让公众对品牌的社会责任产生怀疑。
在信息传播高度便捷的今天,一个品牌的责任缺失行为,很容易通过网络发酵,引发公众的负面评价,这种负面评价的出现对品牌信誉的损害,往往需要花费数倍的时间与成本才能弥补。
南昌万象城阿迪达斯门店的两起鞋裂维权事件,如同给所有品牌敲响了一记警钟。
品牌信誉的构建非一日之功,但崩塌可能始于一双开裂的鞋子、一句嘲讽的话语、一次敷衍的拖延。
当鞋子出现裂缝时,修补的不仅是鞋面,更是消费者的信任,当服务出现漏洞时,填补的不仅是流程,更是品牌的责任。
对于整个消费市场而言,这两起事件也为其他品牌提供了借鉴。
在追求业绩增长的同时,切勿忽视产品质量与服务体验的核心价值。
在面对消费纠纷时,切勿以“拖延”“质疑”应对,而应秉持真诚、专业的态度解决问题。毕竟,消费者的信任是品牌最宝贵的资产,一旦失去,再想挽回便难上加难。
鞋子的裂缝可以修补,品牌信誉的裂缝如果不及时修复,最终可能导致整个品牌大厦的倾颓。
这一点,值得所有品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