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副司令在空军地位不高?曾跟人说过,经常被穿小鞋,很压抑?
发布时间:2025-10-27 21:22 浏览量:1
1961年,北京南苑,一个角落里的人,谁还记得他的名字?
主角不是光环下的司令员,是被排在后面的副司令——常乾坤。
开春的会场,年轻人围着“米格”兴奋讨论,老常只是一页页翻着《飞行计划手册》
“常副司令最懂飞行,却老挤在边上”。这话,是调侃,更是现实。一位三十年党龄、八年苏联求学、靠汽油味过日子的副司令,他为什么总被忽略?
那些将星云集的场合,常乾坤永远是淡淡的配角,不争也不抢。
他是1925年入党的空军老兵,次年广州航空学校录取,随后被选派到莫斯科,在苏联军队机库里画地图,跟飞机泡一天到晚。
苏联教官都说:“这家伙连呼吸都带汽油味”
年轻时的常乾坤,技术不输任何人。但你见过他在战场上领飞、指挥冲锋吗?没有
抗战爆发,他放弃一切好待遇,从苏联辗转回国,来到极度简陋的延安
多么稀奇,有几个人为了一堆旧发动机和几块木头板子,撑起了中国第一个航空课堂?
给新兵示范拆发动机,制订教材,反复演算。飞行模拟器都是自己拼出来的。一头扎在机库和课堂。
七年抗战,他没一次空中实战,却培养出了大批飞行骨干。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他把车间改教室,三年造出560名技术干部
1949年,空军成立,常乾坤是副司令员兼训练部长。排名靠前,却始终不是话语权核心。
军里的铁律:没打过仗,少说话。将星都是战死沙场锤炼出来的。常乾坤一大半时间在教室、机库,并非前线指挥官
刘亚楼的风格——“限时完成!”雷厉,强硬。常乾坤则偏报告、数据、方案。两种做派,注定摩擦
某次机关汇报,刘亚楼一句“图表少讲,结论直接说”,常乾坤叹气:“飞行安全哪有一句话能说清?”
飞行员们背地都听见了!
党委会议,常乾坤被“穿小鞋”,副司令们有意见也不敢发。有人自嘲:三寸金莲快挤成两寸半
吴法宪做政委,更难“两头讨好”。意见传不出去,建议不了了之。顶头司令在场,那就只能沉默
权力场的博弈,技术派注定吃亏。论党龄常乾坤最早,论战功,排队在第六。领导名单一改,他就靠后
1964年刘亚楼病倒,有人想检讨“一言堂”作风,形势一变,又没人敢多说话。1965年,刘亚楼病逝,空军党委会上:批评和赞扬交织
常乾坤平声细语:“刘司令功劳大,但咱们还是要建制度,技术不是靠吼声推动。”这句话没进公开文件,却进了在场人的心里
没有头衔的技术派,总是缺少主角光环。吴法宪接替之后,常乾坤不参与任何政治拉扯,只埋头继续细算训练
1966年,空军第一次高原夜航演练。飞行员经验薄弱,常乾坤亲自编手册,把油量、氧气、气象逐条核查
演练成功,年轻人都惊了:“老常数据比表还准”。可一进政治风暴,他又是被忽视的副司令
他被称为“技术型将领”,后台薄,地位尴尬
军队看的是战绩不是数据。飞行安全统计,常乾坤主抓训练那几年事故降幅最高。可这数据内部流传,外面没人提
有人说:“飞行安全没炸响炮,谁都不会注意”
1970年代初,常乾坤身体渐差,午夜批阅教材,咳得厉害,硬是撑到天亮,批注那句:“速度环节,再核实一遍风洞数据”
老飞行员至今记得:“飞机对我,就是命。”人穿不穿鞋都得走路。走路,也能走出一条路。他用最淡的话讲半生荣辱
他去世后,《基础飞行手册》重印,扉页只有署名:常乾坤。没有头衔,没有大字介绍。也许,他的名字总是安静地放在边上
可是!在共和国航空事业里,他的份量并不轻。
技术派都很容易被忽视
抬头是军星,低头是数据表。他治安的不是战场,是安全的底线
是你愿意相信“仗打得响才是英雄”?还是认为“机库、教室的角落同样守护蓝天”?
换作你,你会站队实战英雄,还是沉默的技术派?
你觉得:做好幕后基础工作重要吗?如果没有常乾坤那几年把飞行安全降到最低,我们的天空会更安全吗?
你身边有没有这种“不出头,却做实事”的人?你会记住他们吗?
两种选择…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