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亿人参与,《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解码产业跃迁关键力量

发布时间:2025-10-29 19:17  浏览量:1

【文眼】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在多元化场景的吸引下,在时尚潮流文化的驱动下,在运动品牌的赋能下,中国户外产业正在实现从“小众硬核”到“全民参与”的华丽转身,开始强调规模与质量并重、需求与供给高效匹配。

作者丨张宾

图片丨来自网络

曾几何时,户外运动在中国还是“硬核”与“专业”的代名词。一提到户外运动,我们联想到的往往是攀登珠峰的极限爱好者、在粉雪中穿行的专业滑雪运动员,以及循天遁地的野外探险家。

短短数年时间,一场深刻的变革悄然发生,户外产业已经发生了蜕变。

10月24日,2025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在云南大理开幕。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在开幕式上发布了《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4月初,我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突破4亿人,中青年群体是户外运动的主要消费者,其中25-34岁群体占比最高。

中国户外运动产业也随之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户外运动相关企业已达33.5万家,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2.4万家。从消费项目来看,冰雪、山地、水上等户外运动参与度较高,其中2024年中国冰雪运动产业总规模达9700亿元,水上运动产业规模达4386亿元。

究竟什么因素促使中国的户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体育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呢?

政策开路,绘就产业发展新蓝图

户外产业的爆发,与宏观政策的引领密不可分。从去年到今年,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等部门密集出台了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加强金融支持等一系列重磅文件。

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202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31号文)。

这些政策不再是宏观鼓励的纲领性文件,而是围绕户外场地建设、装备制造、消费促进、金融服务等全产业链条的“系统部署”。

尤其是31号文,制定了户外运动的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办好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促进低空体育消费。这为户外产业发展给予了明确的指引,接下来就是要在打造精品户外赛事,推动体育场馆建设和服务,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有了完善的顶层设计,10余个省区市出台了本地化的发展方案。与此同时,冰雪运动、户外装备、营地建设等领域的标准不断健全。这套全方位的“组合拳”,将户外产业成功引领上了一条有支持、有规划、有标准的“康庄大道”。

场景破圈,拓展参与新维度

以往,户外运动往往与登山画等号。如今,借着政策的东风,户外运动的场景呈现出多元化和包容性。户外场景的扩容,是参与人数实现几何级增长的关键因素。

如今的户外运动种类繁多,在项目方面呈现出“山水陆空”齐头并进的局面。水上、航空、骑行、路跑、铁人三项等项目在规模和参与人数方面都实现了突破,更多的新兴项目也在“山水陆空”等场景中延伸出来,比如攀岩、飞盘、户外瑜伽、匹克球等。

户外运动的时空也走向了多元化,不再局限于白天和山野。在时间维度,“夜经济”之下催生了夜间徒步、荧光骑行、星空露营、夜间攀岩等,让户外运动挣脱了时间的束缚;在地理维度,户外运动热潮从一线、新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辐射,目前二线城市消费占比已经接近20%,显示了强劲的市场增长势头;在空间维度,AR、VR等技术带来的虚拟登山、骑行、潜水等沉浸式场景,打破了物理限制,创造了全新的运动场景。

再加上户外赛事规模持续扩大:去年全国共举办800人以上的路跑赛事749场,总参赛规模700万人次,相比2023年增长100万人次;冰雪、自行车等赛事数量也都显著增长。这进一步激发了爱好者对户外运动的热情,提升了他们对这些运动的黏性和参与深度。

正因如此,户外运动的参与群体呈现多元化,25至34岁的青年是主力,占比31.78%,35至44岁群体占比也达到28.19%。而在滑翔伞、无人机体验等航空运动和冲浪、潜水等水上运动中,20-24岁群体中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马术俱乐部中超80%的会员为18岁以下的青少年。高强度户外运动项目以男性群体为主导,中低强度户外运动项目则更受女性青睐。这些数据表明户外运动正覆盖全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群体,成为真正的全民健身载体。

社交赋能,定义时尚新潮流

最近几年,户外产业的社会定位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一项纯粹的竞技项目,演变为一种时尚潮流和生活方式。

之所以出现这种根本性变革,核心驱动力是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了户外运动传播的主阵地,激发了大众的参与热情,并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商业化。抖音、小红书、B站、微博等平台对户外内容的发酵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从2024年6月到2025年5月,“户外运动”关键词综合指数关注度在抖音平台上同环比上升79.45%;小红书平台户外兴趣人群超过2亿;户外运动内容在B站平台指数年增长超80%。

“新媒体平台通过流量推广、社区互动和电商导向等多重机制,催化了户外运动内容生态的繁荣,形成传播—社交—消费的闭环。”报告如此总结新兴媒体平台对户外产业的推动作用。

在新兴媒体的加持下,户外运动拥有“健康活力”的标签,代表着一种时尚潮流,凝聚同一兴趣爱好的群体,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交货币”。这一演变,不仅推动户外产业在商业层面的繁荣,更是成为了其俘获新一代爱好者的关键密码。

品牌崛起,构建产业新生态

户外产业的繁荣,最终要落在实体的产品与服务上。中国户外运动品牌的集体崛起与强力赋能,是支撑这个产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石。

户外运动的繁荣,推动了装备市场的快速增长。冰雪领域尤为明显,2024年全年滑雪杖、滑雪镜、滑雪鞋、单板滑雪板销量增长均超80%,双板滑雪板、滑雪衣裤套装、滑雪服销量也增长50%以上;跑鞋方面,越野跑鞋成为新亮点,截至2024年底,越野跑鞋成交额同比增长100%;骑行装备市场,专业化和智能化成为趋势。

国产运动品牌凭借对本土消费者审美和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及高性价比的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实现了从过去的模仿跟随,到如今与国际大牌同台竞技、甚至在细分领域引领潮流的转变。

运动品牌对户外运动的赋能,不仅体现在产品供给上,还帮助户外构建了完整的消费生态。它们通过组织赛事、搭建社群、与目的地合作等方式,深度参与并塑造户外文化,推动了产业实现从制造到智造,从产品到文化的全方位升级。

结语

报告向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一系列亮眼的相关数据,更是一幅生动磅礴、气势壮阔的“户外运动全景图”。

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在多元化场景的吸引下,在时尚潮流文化的驱动下,在运动品牌的赋能下,中国户外产业正在实现从“小众硬核”到“全民参与”的华丽转身,开始强调规模与质量并重、需求与供给高效匹配。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场方兴未艾的户外热潮,已经成为驱动中国体育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