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膀子洗鞋的少年:一小时的劳动,胜过万千说教
发布时间:2025-10-29 22:21 浏览量:2
上个星期六晚上,书小迷同学光着膀子、系着围裙,做了一件让全家意外的事——他亲手洗刷了自己最珍爱的那双品牌鞋。
这双鞋是他老姨花了四百多文钱买的礼物,他特别喜欢,穿了近一年,脏得实在看不下去。面对这双“饱经风霜”的鞋,他没有抱怨,而是上网查询方法,拿出小苏打、牙膏、洗衣粉、洗衣液,在洗手间里忙活了一个多小时。当鞋子焕然一新时,他的脸上写满了成就感。
迷妈欣慰地说:“看这小子做事,只要他想做的,还是能做得很好。”
为什么这双鞋能得到如此“厚待”?
也许是因为这是他穿过最贵的一双,即使再脏也不舍得扔;也许是因为鞋子买时码数偏大,现在还能继续穿;又或许是他深知,迷爸迷妈不会给他买这么贵的鞋。
无论如何,这份珍视让书小迷愿意付出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亲手让它重焕光彩。
对书小迷这个年龄的男孩来说,花一个多小时刷手机、打球是常态,但花同样时间洗鞋却显得“不正常”。
如果事先知道要耗费这么久,他可能根本不会开始。但正是这个“冲动”的念头,让他完成了一次珍贵的体验——从查阅方法,到实践中不断调整(发现单用小苏打效果不佳后,他灵活搭配了多种洗剂),最终坚持完成任务。
这份靠自己双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书小迷洗鞋这件小事,引发了迷爸的深思:在丰衣足食的今天,我们是否过度包办了孩子本该自己完成的事?当大人不断替孩子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时,我们也无形中剥夺了他们体验成就感的机会,培养出了太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大人们常常忘记,引导孩子做家务,不只是培养动手能力,更是在塑造他们的心理素质——那份“我能行”的自信,那种通过努力让事物变好的荣耀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养分。
反观当下,读书的孩子比大人更忙、压力更大。父母、老师、学校不断要求好分数、好名次,但金字塔尖永远只能站少数人。大多数孩子在学业竞争中反复受挫,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不断被消磨,甚至陷入焦虑和抑郁。
这时,让孩子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无论是洗一双鞋、做一顿饭,还是整理自己的房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小事能让他们在学业之外,找到另一个证明自己的舞台:原来,我可以通过双手改变生活;原来,坚持真的能让脏鞋变新;原来,我很有用。
现实社会中,在车间打螺丝、跑外卖的劳动者,未必比坐在空调办公室的白领收获的成就感少。体力劳动中那种即时、可见的成果,反而更能滋养人的内心。
如今,连一些大学教授都因压力过大而焦虑抑郁,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来源,究竟是什么?
不要小看洗鞋这件小事。书小迷调动多种洗剂、不断尝试方法的过程,其思维活跃度不亚于解几道数学题;而他收获的快乐和满足,更是任何虚拟娱乐无法给予的。光着膀子干活的他,不仅学会了生活技巧,更在专注中体会到了创造的喜悦。
让孩子动手做事,不是为了减轻家长负担,而是为了给他们一个机会:在真实世界里,靠自己的努力赢得尊严和自信。这份从劳动中生长出的力量,将支撑他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明亮。
---亲子陪伴日记《书小迷记》第五四五篇写于2025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