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不知道害了多少人,不要把身体极限当做自己的追求目标
发布时间:2025-10-27 23:40 浏览量:1
已进入10月份和11月份,各地的马拉松赛事逐渐增多,各地的跑友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认为只有参加过马拉松才算是一个真正的跑者。
老赵头在小区门卫室门口抻腿,一边把膏药往膝盖上贴,一边跟路过的老李嚷嚷:今年我报了三个全马,拼一把,跑完就能在跑团里抬头做人。老李咧嘴笑,拍拍自己换了人工关节的右腿:我当年也这么想,现在上下楼都听膝盖唱歌。两人相视嘿嘿,笑声里藏着一点后怕,又藏着一点不甘。
这股风从大城市一路刮到小县城,赛事公司把拱门搭到古镇口,把补给站摆到稻田边。枪声一响,几千双跑鞋踩得尘土飞扬,手机直播里弹幕刷得比脚步还快。有人冲线那一刻哭了,觉得人生被刷新;也有人被担架抬走,脸色比号码布还白。奖牌挂在脖子上,冰凉冰凉的,像一块提醒:你花了半年时间折腾自己,最后换来一块金属片和一张心电图异常的体检报告。
英国那份医学杂志把话说得很白:心脏不是橡皮筋,拉多了会裂。美国运动医学会干脆给数字:一年跑两三场全马就够,再多就是给骨科和心内科送生意。数字冷冰冰,可摆在眼前,很多人选择性看不见。他们更在意朋友圈里的点赞,在意跑团群里的大拇指,在意能不能把成绩刷进四小时大关。身体发出的警告——夜里喘不上气、晨跑后胸口发闷——被一句“坚持就是胜利”轻轻盖过去。
我去年在无锡马做志愿,35公里处递水,看见一个小姑娘步子已经飘了,脸色煞白,还冲我喊“别扶,扶了就PB就没了”。我追上去硬把她拉到医疗点,医生一测心率,160居高不下。,我差五分钟就能进四小时,被你毁了。我回她:命比表重要。她没再回,朋友圈却晒出住院手环,配文:活着真好。那一刻我明白,劝人惜命,得先让他们撞一次墙,才知道墙是水泥做的。
有人把马拉松当成移动的舞台,灯光一打,全世界为他鼓掌。可舞台背后,救护车发动机一直不熄火。中国田协的统计显示,去年一场比赛里,平均每百人就有三个因为膝盖、脚跟、心脏问题停赛。数字背后不是数据,是活生生的张三李四,是家里还在等他回去吃面的人。
跑还是不跑,不是问题的根。根在于,为什么非要把42公里当成人生刻度尺。有人一年读五十本书,有人一年练出腹肌,有人一年存下十万块,成就感从来不只一条路。把身体逼到极限,再拍照配文“我战胜了自我”,听起来热血,其实像拿刀在腿上刻字,疼是后知后觉的事。
我认识的体育老师老周,四十岁那年陪学生跑操,突然心动过速,医院一查,先天性心肌桥,医生叮嘱“再跑长距离就是拿命赌”。他当场把跑鞋送同事,转身去学太极,每天慢悠悠在操场划圈,带一群老头老太比划。五年过去,他血压降了,心率稳了,学生给他送锦旗:周老师带我们慢,却带我们远。老周说,运动不是跟谁比,是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舒服一点。
说这些,不是把马拉松打成洪水猛兽,而是想提醒:真正的跑者,不是能跑多远,而是知道什么时候停。奖牌可以挂在墙上,也可以不挂;朋友圈可以发,也可以不发;PB可以刷,也可以不刷。身体不会说谎,它用疼痛、用喘息、用深夜的心悸告诉你,极限不是目标,是红线。
赛事公司继续招商,跑团继续拉新,补给桌上继续摆香蕉和能量胶。我们管不了别人,能管的是自己的鞋带:系紧一点,松一点,跑与不跑,今天还是明天,全由自己说了算。别等躺在担架上才明白,42.195公里不是人生必修课,健康才是毕业证。
想跑的人,先去体检,再给自己定个靠谱的计划,一年最多两次全马,跑完好好吃顿饭,好好睡三天。不想跑的人,把走路当练习,把爬楼梯当训练,把呼吸调均匀,也是另一种胜利。运动不是宗教,不需要朝圣;身体不是祭品,不需要献祭。
老赵头最后还是去跑了,第一场在合肥,30公里抽筋,坐收容车回终点,奖牌没领。他把号码布贴在家里墙上,旁边写一行字:老子还活着,就是PB。第二场他报了健康跑十公里,跑完领了一袋大米,笑得比冲线还开心。我问他图啥,他说:图个乐,不图个残。
马拉松不会消失,热潮也不会立刻降温。我们能做的,是把速度放慢,把心跳看住,把“坚持”换成“适度”。真正的勇气,不是硬着头皮往前冲,而是敢于在呐喊声里转身,对自己说:今天不跑,是为了明天还能跑。
如果你看到这里,抬手摸摸自己的膝盖,听听自己的心跳,觉得还行,那就去操场走两圈;觉得不对劲,就把鞋脱了,泡杯热茶,把号码布折成书签。别急着反驳我,先问问自己:到底想从马拉松里得到什么,又愿意拿多少健康去换。答案在心里,不在终点拱门。
记住:跑或不跑,都好;活着,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