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工业记忆 | 张克京:“铁鞋传奇”背后的苦与乐
发布时间:2025-10-30 11:23 浏览量:1
如何凭人力攀上一根20米高的水泥电线杆作业?
10月,山东淄博一处10千伏供电线路检修现场,国网淄博供电公司的检修人员脚上穿着一双“铁鞋”,“噌、噌、噌”30多秒就爬到了水泥杆顶,高效顺利地完成了检修工作。这双模样奇特的铁鞋,在我国甚至世界各地,解决了无数电力、通讯、市政等行业工人空中快速作业的难题。
常人不曾了解的是,世界上第一双“铁鞋”,诞生于淄博,它的创造人正是淄博供电系统一名普通的工人。
淄博“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双铁鞋
提起“铁鞋”的发明,已经89岁的发明人张克京并不觉得有多么了不起。毕竟,于淄博历史深厚的电力行业而言,他的发明不过是其中“电火花”的一朵。只不过,这朵“电火花”照亮了行业65年之久。
历史回看,20 世纪50年代,老工业城市淄博坐拥三座发电厂:博山的神头电厂、淄川的洪山电厂和张店的南定电厂,发展电力、应用电力成为这座工业城市的重头戏。
因此,作为山东电力行业佼佼者,淄博电网不仅起步早,兼具历史厚度与技术先进性。1957年2月,为支援济南用电,淄博建成山东省第一条110千伏神济线路(神头—济南),由此形成山东首个跨地区电网——鲁中电网,这也成为山东电网的开端。
而在电力事业铿锵前行的发展初期,淄博电力工人靠实践摸索出蜡烛测温、抽签考问、“一听二看三闻”等“土办法”,使淄博成为全国知名的电力经验“输出地”。同时,这里也是国内先进技术的高频落地试点,位庄变电站率先使用并推广全省第一套高频保护,先行应用从多油开关到六氟化硫开关的转变,还率先完成继电保护从电磁式到微机式的四代升级,在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上始终领先。
那么,张克京又是如何与“铁鞋”结缘的?这项发明,又是怎样“诞生”于淄博?
时间回到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大搞建设的热潮正兴。张克京和村民一起,积极响应号召前往参与建设。
“当时不知道去哪儿,也不知道去干什么。但国家有号召,咱就支持。”一直走了七八天,到了100多公里外的淄博市博山时,张克京才知道是去修现在的省道“张博路”。
修路一年后,张克京碰到了人生中最关键的一个机会:鲁中供电局淄博供电所(即现在的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淄博供电公司)社会招工。
“我跑去试了试,没想过很快通过了,几天后就上班当了一名线路工人,直到退休没离开过电力行业。”张克京笑着说。
“学徒的时候,就是跟着师傅去线路上干活,给师傅们递工具,送材料。”张克京说,他看到师傅们爬水泥电杆时用的是一种叫“三角板”的工具,用一条绳子系住一块木板的两头,组成三角形,绳子的顶端拴一个铁钩和一个把手,两套一组。当绳子系在电杆上时就用铁钩钩牢,用一只手抓住钩子上的把手,踩着木板登上去后,将另一支三角板系在上方,再登上去,然后探身把下边的三角板拆下来,再系到上方,挂好钩子,用一只手抓住钩子上的把手,踩上第二块木板,交替着一步一步挪到杆顶。
辛苦的电业登杆工人们
这是个很费力气的活,整个身体全靠一支手的力量拉住。张克京至今仍记得,师傅们爬一根电杆约需二十分钟的时间,人到杆顶已经喘的不行。“而且非常危险,三角板吊在空中摇来晃去的,有的师傅就因中途体力不支或一时没有抓稳绳子掉下来摔伤过,有的上到半途时下面的三角板滑了下去,只能等着工友一步一步的给送上来。”回忆过去的操作方式,张克京摇摇头。
因此,爱好搞小发明的张克京开始琢磨,能不能研制一种既省时间又省力气的工具,让大家爬杆子像走路一样,不再这么累。
淄博铁鞋被“哄抢”
张克京的创新想法与当时大环境有着密切联系。1960年,全国掀起以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为核心的技术革新浪潮,淄博供电所也因此成立了创新工作站,鼓励职工创新,这给了张克京施展抱负的广阔天地。
也是在这一年,淄博供电所工作总结中记录:全年职工提合理化建议1729件,实现800件,提炼推广价值大的60余件,解决7个重大生产问题;所内674名在职职工,人均提建议2.5条。这些数字现在不起眼,在当时却相当了不起。
从此,这个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一有空便琢磨,铁鞋的构思也日渐清晰。
“水泥电杆表面光滑,必须要用防滑装置。电杆下粗上细,必须要有伸缩功能。电杆有一定高度,必须要把双手解放出来。”就这样,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张克京先后实验改进了不同材质的铁鞋。
1960年秋天,第一双功能完整的铁鞋终于研发成功。这双模样古怪、带有橡胶块、伸缩弯梁、像穿鞋一样的“克京铁鞋”,从此“蹬”上了行业舞台。
后来,张克京又对铁鞋进行了一些小改进,比如后面的触点加了能活动的销子,踩下去后能一下子紧紧贴在电杆上,又结实又牢靠,脚往上轻轻一提就能自动松动,更方便了使用,可以节省90%的时间和体力。
如今,走进国网淄博供电公司“铁鞋奋斗实践基地”,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双“原始”铁鞋。这双铁鞋呈现半圆型,可以套在脚上,然后凭借两只皮垫子固定在线杆上,还可以根据线杆的粗细调节直径。
“当时,淄博供电所专门召开大会表彰了张克京,并宣布将铁鞋命名为‘克京式铁鞋’。研发成功三年后,便全局推广使用,后经过22次试验又生产出更为轻便的铝合金脚扣。”手持铁鞋,讲解着上面各零件的用途,国网淄博供电公司员工王康说起了“克京铁鞋”几个有趣的小故事。
说起铁鞋,张克京的故事讲不完。
1966年,原国家水电部在辽宁省鞍山市举办了全国带电作业经验交流大会,其中主要项目就是带电作业比武和表演,比的是速度与效率。淄博供电所派出参赛小组,携带5双铁鞋去参加比武。
“当时,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参赛选手使用的工具、爬杆的姿势五花八门,有的选手爬三步退两步,使尽浑身力气也爬不快。”而淄博供电所的选手们脚蹬铁鞋在杆上健步如飞,顺利攀到杆顶完成作业项目返回了地面。
“评委和其他参赛选手都看直了眼,当场就引起了轰动。”还没等比赛结束,其他省市的选手们就一拥而上,抓住铁鞋不松手,一个队一只全抢走了,“带去的5双铁鞋一个螺丝也没带回来。”王康笑着说。
一步步登上电力行业的“百尺竿头”。
1973年,国家水电部又在北京举办了一次带电作业经验交流会。这时,有的参赛队已经开始使用铁鞋,但便利性还是不如淄博制作的铁鞋好用。因此,“这次带去的3双铁鞋一落地,又被各单位‘抢’了回去,一双也没带回淄博。”
创新精神继续坚守
后来,国家水电部专门到淄博召开鉴定会,对铁鞋的安全性、便利性、承载力等进行试验和鉴定,认为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发明。自此,“克京式铁鞋”在全国一举成名,列入《电力部机电产品目录》,开始走上规模化制造发展之路。
如今,“克京铁鞋”走出了国门,在世界各地登高行业中普及应用。虽不被外行人知晓,但在内行人和使用者眼中,这双铁鞋堪称“顶级工具”。
在内行人和使用者眼中,这双铁鞋堪称“顶级工具”。
“它虽然不是一项特别复杂的发明,却极为实用,是影响供电事业发展的一项‘伟大发明’,今天的淄博供电人依然坚守着这样的创新理念,简单实用。”王康说,沿着“克京铁鞋”的创新理念,公司全力搭建职工创新创效平台,引导全员参与创新,并将成果快速转换成先进生产力,成为企业争先发展的最大后劲力。
现在,国网淄博供电公司有着数百位像张克京一样的“工人发明家”和无数“不求高深、但求实用”的创新成果。他们将开展多年的“善小”活动揉到日常工作和班组建设中,倡导用小办法解决大问题、用小措施推动大管理、用小作为体现大奉献、用小建议展示大胸怀,并在长期实践中凝聚形成了“扎根一线、无私奉献、坚定执着、敢为人先”的铁鞋创新文化内涵。
在国网淄博供电公司,22个各具特色的职工创新工作室是创新活力的核心源泉,其中“善小”、冯忠奎等劳模创新工作室更是标杆典范。多年来,这些工作室累计孵化创新成果412项,创造经济效益6700万元,培育出968名业务骨干,涵盖全国技术能手、国网工匠、专业领军人才等多个领域。其中,高端人才总量在全省电力系统领先,竞赛调考总成绩连续两年全省电力系统第一,新员工优秀率连续三年全省电力系统最多。
不仅如此,国网淄博供电公司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成果获得市级、省级、国家级和国际大奖的“大满贯”,实现了每个基层单位都有全国创新成果一等奖的“满堂红”。
半个多世纪以来,淄博城网建设强势推进,农网改造纵深覆盖,“手拉手”“双回路”供电模式织密保障网,超高压、特高压输电工程纵横交错。无数个“张克京”式的职工走上行业前台,在电力沃土上接力耕耘,续写着一个又一个薪火相传的创新传奇。
人物档案:
张克京,1936年生,山东广饶人。1959年入职淄博供电所(即现在的国网淄博供电公司),从事电力线路建设和运维工作,发明出世界第一双铁鞋,1987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