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16年跑者的坦白局:我也曾跑伤过,这十大行为别再碰了!

发布时间:2025-10-30 17:04  浏览量:1

本人至今跑步16年,前些年追求配速跑量,频繁参赛,不幸跑伤。今年恢复跑后,痛定思痛,梳理了十大易跑伤的行为,供跑友们镜鉴。

一是跑姿不正确。有的跑者弯腰驼背,左右晃动,步幅过大(跨步),身体后仰或坐着跑,落地过重,左右或上下摆臂等。错误的跑姿会增加关节冲击力和能量消耗。如,跨步会导致刹车效应,冲击力直接传到膝盖。

解决办法:抬头挺胸,小幅高频、身体略后前倾,全脚拿或前脚掌落地于身体正下方、放松肩臂,前后摆臂。可以拍摄自己的跑姿视频进行分析。

二是盲目追求速度。不少跑者每次跑步都拼尽全力,忽视轻松跑和恢复跑的重要性。快速奔跑对肌肉、关节的冲击力更大,跑步动作也易变形,极大增加拉伤、扭伤和劳损风险。

解决办法:遵循 80/20原则,即80%的跑量或时长应轻松跑,20%的强度跑,如间歇跑、节奏跑。

三是猛增跑量。有的跑者突然大幅增加每周的跑量或频率。如上周只跑了10公里,这周就猛增到30公里。平时跑一休一,突然连着跑一周。人体骨骼、肌腱和韧带适应运动强度的速度远慢于心肺和肌肉。过快增加跑量会让这些结缔组织不堪重负,导致应力性骨折、胫骨骨膜炎、跟腱炎等。

解决办法:遵循 10%原则,即每周跑量的增加不超过上一周的10%。每增加2~3周后,安排一周跑量回落,给身体恢复时间。

四是不安排跑休。不少跑者认为每天是自律,才能增加效果,不安排休息。身体不是在跑步时变强,而是在休息时通过超量恢复来变得更强。没有休息,身体始终处于微损伤状态,最终会受伤。

解决办法:每周至少安排1~2天休息。也可在休息日散步,进行游泳或瑜伽等低强度运动。

五是忽视力量训练。有的就跑步而跑步,从不进行下肢和核心力量训练。薄弱的核心肌群无法稳定骨盆和躯干,薄弱的下肢肌肉无法有效缓冲落地冲击力,会转移到膝盖、脚踝等关节。

解决办法: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重点强化核心、臀部、大腿及小腿肌群。深蹲、臀桥、平板支撑、俯卧撑等都是极好的动作。

六是省掉热身拉伸。一些跑者跑步从不热身,穿上鞋就跑,跑完后也不做整理活动。不热身,僵硬的肌肉和关节突然承受高强度负荷,极易拉伤和扭伤。跑后骤停会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代谢废物排出,加重肌肉酸痛和僵硬。

解决办法:跑前进行10分钟左右动态热身,如高抬腿、开合跳、后踢腿等。跑后再走几百米后,对大腿、小腿、臀部等主要肌群进行10分钟左右静态拉伸。

七是疼痛仍坚持跑步。个别跑者分不清跑步的正常酸痛与伤病疼痛,出现尖锐、持续的疼痛时仍不停止。疼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忽视它,小伤会变成大伤。

解决办法:学会区分 正常的疼痛(肌肉酸痛) 和 伤痛(关节、骨骼的刺痛、锐痛)。一旦出现刺痛,立即停止跑步,休息并冰敷。如果持续不缓解,及时就医。

八是穿不合适的跑鞋跑步。一些跑者穿着很旧、已失去缓冲功能的跑鞋,或者穿不适合自己脚型和步态的鞋(如板鞋、休闲鞋)。功能失效和不合脚的鞋无法吸收地面冲击力,这些冲击力会直接传导至骨骼关节。

解决办法:定期更换跑鞋(通常每800~1000公里)。去专业跑鞋店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跑鞋。

九是长期在硬路面上奔跑。一些跑者常年硬路面如水泥地上跑步,缺乏变化。相同的路面硬度和倾斜度,会让身体的同一部位反复承受完全一致的冲击,极易导致特定部位劳损,如胫骨、膝盖外侧。

解决办法:在不同的路面交替跑步。适当在塑胶跑道等较软的地面上跑步,给关节不同的刺激,均衡地发展力量和适应性。

十是忽视身体信号。不少跑者不顾身体早期疼痛信号,继续忍痛跑完。这是许多应力性骨折和肌腱炎的根源。轻微的疼痛是身体最后的警告,忽视它去硬扛,微小的损伤会扩大为严重的伤病。疲劳状态下的跑姿会变形,增加受伤风险。

解决办法:学会与身体对话,区分可以克服的累和必须停止的痛。如果感到关节锐痛、局部按压痛或疼痛随跑步加重,立刻停止。

结语

跑步损伤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关键是预防,倾听身体的声音。将跑步视为一项需要全方位投入的技术活,而不仅仅是迈开腿那么简单。

#运动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