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非要买1500元的鞋?先别骂他虚荣,好好给他上一课!
发布时间:2025-10-30 19:02 浏览量:1
有人提问,当你孩子在学校遭遇来自同学的“物质鄙视链”时,比如自己家衣服普通,鞋子普通,孩子表现出想要攀比,也要“名牌”的愿望,一双鞋一两千,你会怎么说?
作为一个母亲,我想说:孩子要名牌,先别急着骂他“虚荣”。这恰恰是进行财商和价值观教育的黄金机会。
我家的原则是:不轻易满足,但也不粗暴拒绝。 核心是——把“消费决策”变成一个需要他共同参与的“项目管理”。
我会先放下说教,蹲下来问他: “这双鞋确实很酷,很多同学都有吗?” “穿上它,你觉得会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倾听,你会了解到,他可能是:
寻求归属感: 害怕因为“不一样”而被圈子排斥。渴望被认可: 希望凭借外在物品获得同学的羡慕和尊重。审美觉醒: 单纯觉得设计好看,符合他的审美。关键点: 理解并告诉他:“爸爸/妈妈理解你为什么想要它,希望和同学有共同话题,或者单纯喜欢它的设计,这很正常。” —— 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光说“我们买不起”会让孩子产生匮乏感或不解。我会选择“财务透明”。
具体做法:
建立比例尺: “这双鞋的价格是1500元。你知道1500元在我们家意味着什么吗?”具象化对比: “它相当于爸爸工作两天的收入;相当于我们全家一周的买菜钱;也相当于你上了5次钢琴课的费用。”引入“家庭预算”概念: “我们家的钱就像一个蛋糕,每一块都有它的去处:房贷、学费、生活开支、旅游基金……买鞋的预算是在‘生活开支’这一块里”这么做的目的,不是哭穷,而是让孩子直观地理解家庭财务状况,明白钱的有限性和分配原则。 他会知道,任何一笔非常规支出,都需要从别的地方“挪用”或“节省”。
既然家庭常规预算无法覆盖,而他的需求又如此强烈,我会启动“责任共担”计划。
“我们的预算不够直接买这双鞋。但如果你真的非常想要,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
方案通常有以下几种,可以让他选:
1、零花钱透支/储蓄计划: “这双鞋1500元。你每月的零花钱是300元。你可以选择:
方案A: 预支未来5个月的零花钱,这期间你将没有钱买零食、买漫画、和同学出去玩。方案B: 家庭支持一部分,比如我们按预算出300元,剩下的1200元,需要你用自己的零花钱和春节红包来支付,可能需要存大半年。”2、“等价劳动”或“目标交换”: “你可以通过完成一些‘超纲’的家庭任务(注意:不是常规家务)来赚取额外积分,比如深度清洁自己的房间、帮爸爸洗车等,攒够积分来兑换超额的部分。
或者,你愿意为此放弃我们计划中的一次短途旅行吗?”
3、“其他方面减配”: “如果我们买了这双鞋,那么今年在买其他衣服和鞋子上,你的预算就几乎用完了。意味着你可能要穿旧的羽绒服过冬,或者明年夏天不能买新球鞋了。你愿意接受这个交换吗?”
这个过程的精髓在于: 让他亲身感受为高昂消费做出取舍和延迟满足的滋味。很多时候,当孩子真正明白要为此付出的“代价”后,他可能会自己重新评估这笔交易是否值得。
无论最终是否购买,在过程结束时,一定要进行一次价值观的锚定:
“孩子,我们希望你知道:
你的价值不靠穿什么来定义。 你有趣的谈吐、善良的品格、优秀的成绩,这些才是你真正的、别人拿不走的‘名牌’。我们尊重你的愿望,并愿意和你一起想办法。 这代表我们爱你。但同时,我们也有责任教你如何管理欲望,如何成为一个有规划、有担当的人。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穿什么而决定是否和你交往。 如果会,那样的圈子,我们是否需要挤进去,值得思考。”最终结果可能是: 他经过思考后放弃了,你赢得了一个更理智的孩子;或者他坚持并付出了代价,得到了一双鞋,同时也上了一堂终生难忘的财务课。
所以,我的答案是:可以满足,但绝不是无条件的满足。 要让这双一千多的鞋,除了穿在脚上,更能“穿”进他的脑子里,成为他成长路上的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