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美妇卧病三年,和尚给她一莲子:深夜放丈夫鞋里
发布时间:2025-11-01 07:50 浏览量:2
晋代太康年间,会稽郡剡县有个叫刘家村的地方,村里有个叫刘大山的樵夫,为人憨厚老实。他娶了个貌美如花的妻子柳氏,柳氏不仅容貌秀丽,更难得的是心地善良,织得一手好布,绣的花鸟栩栩如生。
两人成婚三载,恩爱非常。刘大山每日上山砍柴,柳氏就在家中织布绣花,日子虽不富裕,却也温馨和睦。
谁知好景不长,这年春天,柳氏忽然病倒,起初只是浑身无力,后来竟卧床不起。刘大山请遍了附近郎中,药吃了无数,柳氏的病情却不见好转,反而日渐沉重。
如此一晃三年过去,刘大山为给妻子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原本健壮的他,也因日夜操劳而显得苍老憔悴。
这日,刘大山又上山砍柴,想着多砍些柴,好换钱给妻子买药。走到半山腰,忽见一位白眉老僧跌坐在路旁,面色苍白,额上满是汗珠。
刘大山忙上前问道:“大师可是身体不适?”
老僧微微睁眼,声音虚弱:“老衲云游至此,旧疾复发,歇息片刻便好。”
刘大山见他年事已高,心中不忍,便道:“寒舍就在山下,大师若不嫌弃,可随我回去歇息,喝口热水。”
老僧看了看他,眼中闪过一丝异色,点头道:“施主心善,老衲便叨扰了。”
刘大山放下柴担,搀扶老僧下山。回到家,他将老僧安顿在客房,又去厨房烧水煮粥。
柳氏在里屋听见动静,轻声问道:“夫君,可是有客人来了?”
刘大山端药进屋,将路上遇到老僧的事说了。柳氏虽病体沉重,仍强撑精神道:“既是出家人,该好生款待才是。柜中还有些白米,都给大师煮粥吧。”
刘大山应下,伺候柳氏服了药,又去照顾老僧。
老僧喝了热粥,面色渐红润。他环顾简陋的屋舍,问道:“施主家中可有病人?”
刘大山叹气道:“是拙荆卧病三年,药石无灵。”
老僧沉吟片刻:“可否让老衲一见?”
刘大山引老僧进入内室。柳氏见有生人,想要起身,却无力支撑。老僧忙道:“女施主不必多礼。”
他仔细端详柳氏面色,又看了看她的眼睛,眉头微皱。
刘大山紧张地问:“大师可看出什么?”
老僧不答,反问道:“女施主病前,可曾去过什么地方?见过什么特别的人?”
刘大山想了想,道:“三年前,拙荆曾去邻村探望她姑母,回来时路过一片荒坟,当晚便发起热来。”
老僧点头:“这便是了。女施主这是中了邪祟,非寻常药石可医。”
刘大山大惊:“邪祟?”
“不错。”老僧道,“那荒坟中定有怨灵,附在女施主身上,吸她精气。若再迟些,只怕性命难保。”
刘大山扑通跪地:“求大师救救拙荆!”
老僧扶起他:“施主心善,今日又救老衲一命,老衲自当尽力。只是...”
“只是什么?”刘大山急切地问。
“这邪祟已与女施主魂魄相连,强行驱除恐伤她性命。需用特殊方法,徐徐图之。”
老僧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布包,打开来,里面是一枚晶莹剔透的莲子。
“这是南海玉莲的莲子,受过佛法加持,能辨邪祟,净污秽。”老僧将莲子递给刘大山,“今夜子时,你将此莲子放入你鞋中,穿鞋在院中走三圈,然后回房安睡。明日一早,再看莲子变化,便知端倪。”
刘大山虽不解其意,但还是郑重接过莲子。
当晚,刘大山依言在子时将至时,将莲子放入鞋中,在院中走了三圈。说来也怪,那莲子初时冰凉,走完三圈后竟变得温热。
他回房睡下,因连日劳累,很快沉沉睡去。
睡梦中,他恍惚来到一片荒坟地,四周雾气弥漫。雾气中,一个红衣女子背对他站立。
“你是谁?”刘大山问。
女子缓缓转身,露出一张与柳氏一模一样的脸,却带着诡异的笑容:“夫君,你不认得我了么?”
刘大山大惊:“你...你不是我妻子!”
女子笑声凄厉:“三年来,我与你同床共枕,你竟认不出我?”
说着,女子面容变化,变成一张陌生的脸,七窍流血,向刘大山扑来。
刘大山吓得转身就跑,忽听一声佛号,一道金光闪过,那女鬼惨叫一声,消失不见。
刘大山猛然惊醒,天已微亮。他急忙伸手入鞋,取出莲子,只见原本晶莹剔透的莲子,此刻竟变得乌黑如墨!
这时,老僧推门而入,看到黑色莲子,面色凝重:“果然如此。”
“大师,这是何意?”刘大山急切地问。
老僧叹道:“那邪祟已与你气息相通,借你精气维持。这莲子变黑,说明邪祟已潜入你身。”
刘大山吓得面色惨白:“这...这如何是好?”
“不必惊慌。”老僧道,“老衲已有对策。今日你去集市买三样东西:雄黄、朱砂和桃木。再采七片新鲜柳叶,正午时分,老衲为你们驱邪。”
刘大山不敢耽搁,急忙去集市采购。回来后,老僧让他将雄黄和朱砂混合,撒在房门和窗沿,又将桃木削成七枚小钉,钉在床周。
正午时分,老僧让刘大山扶柳氏坐起,将柳叶浸入清水,洒在柳氏身上。
柳氏起初昏昏沉沉,待柳叶水洒身,忽然睁大眼睛,发出凄厉的叫声,那声音竟不似她本人!
“秃驴,坏我好事!”柳氏面目狰狞地盯着老僧。
老僧不慌不忙,念动经文。柳氏痛苦挣扎,刘大山忙按住她。
片刻后,一道黑气从柳氏头顶冒出,在空中凝聚成一个人形,正是刘大山梦中见过的女鬼!
你这妖孽,为何纠缠无辜之人?”老僧厉声问。
女鬼凄然道:“我本赵家女,三年前被负心人所害,弃尸荒坟,怨气不散。这妇人路过,阳气虚弱,我便附她身上,借她夫君精气续命,只为有朝一日能报仇雪恨!”
老僧叹道:“冤有头,债有主。你既已身亡,当入轮回,何苦滞留人间,害及无辜?”
女鬼泣道:“那负心人尚在人间逍遥,我不甘心!”
“告诉老衲,那负心人是谁?若真有冤情,老衲助你申冤。”
女鬼迟疑片刻,道:“他叫周文彬,如今在会稽郡府为官。”
刘大山闻言一惊:“周文彬?莫非是郡府的主簿?”
女鬼点头:“正是。三年前,他赴京赶考途中与我相识,许下婚约。后来他考中功名,却嫌我出身寒微,另娶豪门女。我寻到郡府,他竟...竟派人将我杀害,抛尸荒坟!”
说到此处,女鬼怨气大盛,屋内顿时阴风阵阵。
老僧口诵佛号,风才渐息。
“老衲答应助你申冤,但你也需答应,事了之后,安心往生。”
女鬼跪拜:“若大师能为我申冤,我愿往生。”
老僧对刘大山道:“此事需报官府。你可敢去郡府告状?”
刘大山看了看床上奄奄一息的妻子,咬牙道:“为救妻子,刀山火海我也敢去!”
老僧点头:“好。老衲修书一封,你带去给郡守。那周文彬权势不小,寻常状纸恐难动他。”
老僧当即修书,又取出一枚符箓交给刘大山:“这符可保你平安。切记,见到郡守前,不可让周文彬知晓此事。”
次日,刘大山带着书信和符箓,赶往会稽郡府。
郡府距刘家村有百里之遥,刘大山步行两日方到。入城后,他直奔郡守府衙,击鼓鸣冤。
差役带他入内,郡守阅罢老僧书信,面色凝重。原来那老僧竟是名震江南的慧明大师,郡守早年曾受他点拨。
你所说之事,非同小可。”郡守道,“周主簿乃本府要员,若无真凭实据,本官也难以动他。”
刘大山忙道:“那女鬼说,她尸身就在城西乱葬岗的赵氏荒坟中,颈上还系着半块玉佩,另半块在周文彬手中。”
郡守当即派心腹带仵作前往乱葬岗。果然,在赵氏荒坟中挖出一具女尸,虽已腐化,仍可辨颈上系着半块青玉玉佩。
郡守又设计请周文彬过府饮宴,席间故意泼湿他外衣,趁他更衣时,果然发现他贴身戴着另半块玉佩。
人证物证俱在,周文彬无从抵赖,只得招供。
原来他三年前赴考途中,与赵家女互生情愫,私定终身。后中举得官,为攀附权贵,娶了上司之女。赵家女寻来,他恐事情败露,便狠心杀人灭口。
案情大白,周文彬被判斩刑,秋后处决。
刘大山返回家中,将结果告知慧明大师。大师便设坛作法,超度赵家女亡魂。
法事完毕,柳氏悠悠转醒,三年来第一次能自行坐起。
“夫君...”她看着憔悴的刘大山,泪如雨下。
刘大山喜极而泣,紧紧抱住妻子。
慧明大师微笑道:“女施主体内邪祟已除,但久病体虚,需好生调养。老衲这里有个方子,连服三月,可复元气。”
刘大山千恩万谢,欲留大师多住几日。大师摇头:“老衲云游之人,不便久留。你我相逢即是有缘,他日或可再见。”
送别大师后,刘大山悉心照料妻子。柳氏日渐康复,一月后已能下床行走,三月后恢复如初。
经历此番劫难,夫妻感情愈加深厚。柳氏病中虽不能动,却隐约知晓刘大山三年来的不离不弃,感激不尽。
这年秋天,柳氏发现有孕,刘家大喜。来年夏天,柳氏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活泼可爱。
孩子满月时,刘家摆酒庆贺,宾客满堂。忽有客至,竟是一年未见的慧明大师。
刘大山夫妇喜出望外,忙请上座。
大师看了看两个孩子,笑道:“这两个孩子颇有佛缘,老衲为他们取个名字可好?”
刘大山连连称谢。
大师道:“兄长叫刘净,弟弟叫刘心。望他们心净如莲,一生向善。”
说罢,取出两枚玉莲玉佩,亲自为孩子戴上。
柳氏忽然问:“大师,当年那枚变黑的莲子何在?”
大师从怀中取出一个小盒,打开一看,那枚莲子已恢复晶莹,只是中心多了一抹淡淡的金色。
“这是...”刘大山惊讶。
“邪祟既除,莲子自净。这抹金色,是你们夫妻真情所化,可谓稀世珍宝。”大师将莲子递给柳氏,“好生保管,可保家宅平安。”
柳氏郑重接过,用丝线编成项链,终日佩戴。
此后,刘家日子越过越红火。刘大山砍柴时,竟发现了一片珍稀香木林,所产香木备受寺院道观青睐,供不应求。
不过数年,刘家便成了当地富户。但他们不忘初心,时常周济乡邻,修桥铺路,广积善德。
那两个孩子刘净、刘心,长大后聪慧过人,勤读诗书,双双考取功名。但他们不慕权贵,一个成为清正廉明的县令,一个出家为僧,弘扬佛法。
多年后,慧明大师圆寂,刘净、刘心为其建塔纪念。那枚金心莲子被供奉塔中,据说时常发出柔和光芒,照之令人心静神宁。
柳氏活到八十高龄,无疾而终。刘大山在妻子去后,将家业交给儿孙,自己入寺修行,法号“莲心”。
这“莲心劫”的故事也在会稽一带流传开来,教导世人:真情能破邪祟,善心可化灾劫。纵有妖邪侵扰,只要心存正念,自有天道护佑。
当您看到这里的时候,说明您已经看完故事,麻烦您点个关注点个赞,举手之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本故事纯属虚构!谢谢观看!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