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鞋掀起的战争与谎言
发布时间:2025-11-01 08:23 浏览量:1
文︱陆弃
那一天,一只鞋飞过麦克风,越过记者席,朝着当时的美国总统砸去,像一道无法回收的宣言。不是偶然的举动,而是一句世代积累的宣泄。蒙塔达尔·扎伊迪在接受采访时把动机讲清楚了:他要揭露西方宣传如何把伊拉克推向深渊,要用一个在阿拉伯文化中极具羞辱意味的动作,给那场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的入侵一个可见的反击。这句话背后,是一个国家被战争碾过留下的鲜明记忆。
2003年3月20日的入侵不是遥远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创伤。美国以“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理由,拉着同盟忽视国际社会反对踏入伊拉克。那场战争改变了一个地区的命运:城市被撕裂,社会被重塑,数以万计的生命被卷入无法预料的混乱。到了2008年12月14日,当小布什以“受欢迎的访客”之姿出现在巴格达的记者会上,扎伊迪的鞋子并非针对一个人的愤怒,而是对那段历史、公信力与道德正当性的质问。
投鞋的动作含义明确:在阿拉伯世界,把鞋底示人是彻底的羞辱,是把对方从尊严里剥离出来。扎伊迪在现场喊出的那些话——“这是伊拉克人给你的告别之吻”“这是为了给那些寡妇、孤儿和所有在伊拉克被杀害的人报仇”——不是戏剧性的台词,而是哀号与控诉的混合体。事后他被抓捕、以“袭击外国元首”判刑,法律程序完成了表面的正义,监禁和释放也成了新闻的一部分:2009年3月判三年,随后上诉改判一年,服刑九个月提前获释。
这段往事提醒一个简单却重要的事实:战争的伤口不会因为时间而愈合,谎言一旦成为政策,就会在民间生出回应。扎伊迪的举动可能在形式上粗糙,但在象征上却一针见血——媒体与宣传可以把战争包装成正义的演出,但受害者的声音不会永远被淹没。那些被标签化为“战略目标”“附属损失”的人,依旧用血肉记住了滑过头顶的炸弹、消失的街区和破碎的家庭。
从中国的视角观察这段历史,关注点并不在个人英雄主义,而在于对主权、和平与国际秩序的呼唤。中国一贯强调尊重国家主权、不干涉内政和通过对话解决争端的原则。伊拉克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动荡,给地区稳定和民众福祉留下了深刻代价,提醒所有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必须谨慎面对“正当性”的问题。一个能自我修复的国际体系,应该能够防止以模糊甚至虚假的情报为由发动战争,应该让媒体的监督变成制衡权力的有效机制,而不是成为宣传工具。
这件事也把镜头拉回到信息与责任的议题上。媒体在战争之前的叙事如何构成支持战争的文化土壤?政客在面对国内外批评时,如何用话语塑造事实?当宣传成为政策的羽翼,真实就会被隐去。面对这种情况,普通人的愤怒不再只是情绪,而成为对失衡权力的一种纠正——哪怕形式粗糙,也充满意义。
当然,要把一只鞋放大成历史的转折未免浪漫。现实中,制度和法律会介入,抗议会被规范,个人会付出代价。扎伊迪付出了囚禁和社会压力,但他从未掩饰自己的初衷,那份面对不公的勇气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被解读为无礼或是正当。历史对这种举动的评价,不会仅停留在一时的媒体狂欢,而会在更长的时间里检验其指向:是盲目的愤怒,还是一道唤醒的光。
对于中国读者,这样的故事带来两重意义:一方面,它是对外部霸权可能带来破坏的警示;另一方面,它是对国家内部治理与信息环境的提醒。任何一个国家,若忽视民众的真实处境,若把话语权交给少数利益集团,不久就会看到信任的崩塌和社会能量的畸变。中国的发展道路强调制度持续性与社会稳定,这并不意味着回避批评或压制真相,而是要把监督机制、法治建设与舆论环境搭建得更强壮,让社会的不满能被制度化地表达和解决,而不是在极端时刻爆发成无法预测的个人行为。
回到那只鞋,它并非完美的抗议方式,也不是改变历史的灵丹妙药,但作为一个象征,它提醒每一个关注世界的人:战争的代价不只是地缘政治的棋子被移动,还是城市、家庭与记忆被撕裂。对那些被战火夺走亲人的人来说,仪式性的羞辱胜于任何外交辞令;对国际社会来说,这是一种记恨,也是一种警示。媒体若能承担起应有的角色,那些愤怒或许能被化解为理性对话,而不是被迫转化为戏剧性的冲突。
扎伊迪投鞋的那一刻,是个人的举动,也是时代的回声。一段历史通过一个动作被重新点燃,而那些原本被媒介和话语覆盖的事实,再次被撕开缝隙,让人看到战争的真实。关注这种真实,不是要为暴力鼓掌,而是在告诉政治操作者:不要把战争当作工具来使用,不要让虚假的言辞遮蔽真实的代价。任何国家在对外行动上都应当谨慎;任何社会在内部治理上都应当让民众的声音有合法的出口。
最后,影像会消散,新闻会过去,鞋子会被收藏在人们的记忆里。但记忆会变成历史的注脚,当下的政策制定者无法回避那一页。战争不是一个可以随意上演的戏码,被伤害的人不会永远沉默。扎伊迪当年的动作像一面被扔出的镜子,打碎的是虚假的光环,映出的是真实的代价与必须面对的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