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多不多,就看九月十三”,明日九月十三,今年冬雨雪多吗?早看早准备
发布时间:2025-11-01 09:10 浏览量:1
重阳节过去已经有几天了,而在九月份还有个其中很特别,就是农历的九月十三!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村里的一些老人就会念叨“雨雪多不多,就看九月十三”,这是一句过去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农谚,它说的是在农历九月十三的天气很特别,可以提前预测一下冬季的雨雪多不多!
那么,明日便是农历九月十三了,今年冬天的雨雪究竟会多会少?那些口口相传的谚语,又藏着怎样的天气启示呢?我们来一起先睹为快吧!
老祖宗对九月十三的重视,源于对季节转换的敏锐洞察。农历九月正是秋向冬过渡的关键期,火气渐隐,水气初升,这天的天气往往是后续气候趋势的“预告片”。
最广为人知的便是“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半冬干”,也有些地方说成是“十三无雨一冬旱”,但是它们的意思都是差不多的,说的都是若重阳佳节未见雨水,九月十三便成了更关键的判断节点,这天下雨就是好事,后面的雨雪充足,但是重阳没有下雨,九月十三也是晴天没有下雨。则预示整个冬天可能雨雪稀少。
农谚里还藏着最直白的预判逻辑。比如“九月十三晴,不用盖稻亭”,稻亭是田间避雨的简易设施,若这天晴空万里,意味着冬季少雨雪、气温偏高,自然无需费心搭建避雨棚。
还有更形象的是“九月十三晴,鞋匠嫁婆娘”,或者是“九月十三日晴,皮匠卖老婆”等夸张的说法,其背后是生活智慧,因为九月十三日晴天,预示后面的雨雪少,气温偏暖和,而暖冬里雨鞋,皮衣等无用武之地,鞋匠生意萧条,皮匠卖不出去皮货,竟到了“养不起家”的地步。
反之,若九月十三遇雨,则是另一番光景。“九月十三落,钉鞋不离脚”,钉鞋即旧时的雨鞋,这句谚语直白地告诉人们,此日降雨往往预示冬季雨雪频繁,道路泥泞,雨鞋要时刻备在身边。
还有“九月十三雨淋淋,来年粮食满仓盈”的说法,更道出了农人对雨雪的期盼——冬雪能冻死害虫、滋养土地,为来年丰收埋下伏笔。
而在我老家,老辈人更是说“不怕九月十三日淋,就怕九月十三日晴”,也是认为九月十三日阴雨天气好,晴天反而要为后面的天气担忧了!
在民间这样的谚语还有不少,这里给大家收集了一些,供大家参考:
农历九月十三日的天气谚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1、九月十三日头笑,冬天少雪一冬干:“日头笑”指晴天,意思是如果九月十三这天是晴天,那么预示着冬天雨雪天气会比较少,整个冬天会相对干燥。
2、九月十三晴,三九暖洋洋:如果九月十三这天阳光明媚,那么预示着冬天不会很冷,会比较暖和,是暖冬。
3、九月十三雷唱歌,三冬大雪下三场:“雷唱歌”指有雷声,若九月十三这天打雷,预示着冬天降雪比较多,雨雪天气频繁。
4、九月十三雨,来年粮仓满:如果农历九月十三这天下雨,按照古人的经验,预示着来年的年景会很好,农作物会大丰收。
5、九月十三晴,钉鞋挂断绳:如果农历九月十三这天是晴天,预示接下来的日子将以干旱少雨为主,雨天穿的钉鞋可以收起来不用穿了。
6、九月十三落一落,人人雨鞋不离脚:如果在农历九月十三这一天下雨,那么接下来的日子里降水就会多,到了冬季可能会有更多的雨雪,人们需要长时间穿着雨鞋。
这些农谚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古人对气候规律的长期总结。就像“大雨不过八月二十三”的谚语背后,是太阳直射点南移、副热带高压减弱的气候逻辑,九月十三的天气预判,也暗含着大气环流转换的早期信号。
但农谚终究有其局限,中国气象局分析师指出,它们多形成于特定地域,且难以涵盖复杂多变的极端天气。
对照现代气象预测,今年的冬季气候更显复杂。国家气候中心研判,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已形成,会带来活跃的冷空气和阶段性雨雪,但全球变暖又会让冬季平均气温偏高。
北方或遇偏多降水,南方则可能干旱,这种“北多南少”的格局,已超出传统农谚的笼统预判。
明日九月十三的天气,依旧值得我们抬头观望。只是不必过分执着于其“预言”,如今,打开手机就能看到精准的气象预警,但那些朗朗上口的谚语依然鲜活——它们是农耕文明的印记,更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