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警先锋|旦知刀杰:牧民口中的“阿旦”,10年磨破80双鞋,成了车巴沟的“活地图”

发布时间:2025-11-13 14:50  浏览量:1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车巴沟,时间仿佛走得很慢。山是当年的山,路是千百年的牧道。但牧民们说,这些年,沟里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多了一个无处不在的身影——“阿旦”。

他的警服总是沾着牧场的泥土,笑容里带着高原阳光的温度;他不是传说中的英雄,却是牧民们最信赖的“自己人”;他是群众口中的“阿旦”,是同事眼中的“狠人”,更是牧民心中守护吉祥的“雄鹰”。

他就是卓尼县公安局尼巴派出所所长旦知刀杰,10年,两万公里,80双磨破的鞋,这个藏族汉子用最朴实的方式,在广袤高原上一步步丈量平安、用满腔热忱守护家乡。

巍峨的迭山见证着他的坚守,蜿蜒的车巴河诉说着他的付出。从青涩新警到所长,从“贴反光条”到创新治理,他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化作了辖区“无命案、无电诈、无极端事件、无亡人事故”的平安答卷。

80双鞋底:踏出最精准的“活地图”

清晨五点,天还没亮,旦知刀杰已经整装待发。今天要去的是江车村最远的一个牧点,那里住着三户人家,车子开不进去,只能靠双脚。“带上干粮,今天可能要很晚才能回来。”他对同行的年轻民警说。

车巴沟的774平方公里,牧点散落在云端,连接它们的,是车巴河畔的泥土路和深谷里的羊肠小径。去年冬天,就是在这样的小路上,他为了寻找一个走失的放牧老人,在齐膝的积雪中跋涉了6个小时。

“走近群众,没有捷径。”这是他用10年时间悟出的最朴素的道理:警车对他来说只是起点,双脚才是真正的座驾。10年间,他走坏80双鞋。这双脚,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测量民情的尺、震慑犯罪的鼓。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他花了大半年时间,才把辖区所有牧点都跑了一遍。“那时候真是摸着石头过河,经常迷路。”如今,他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每个牧点的位置,哪条路最近,哪个山坡最难爬,哪条河在雨季会涨水。

“没有比人还高的山,没有比脚还长的路。”这是他常对年轻民警说的话。从参与巡逻到带队巡逻,四个字的转变,背后是穿山越岭的青春。80双鞋,就是他交给这片土地的“述职报告”。

一杯“奶茶”:熬出最温暖的“调和剂”

去年夏天的一个午后,两户牧民因为草场边界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旦知刀杰赶到时,双方剑拔弩张,眼看就要动手。

“先喝碗奶茶,有什么事慢慢说。”他熟练地支起小桌,拿出随身携带的奶茶壶。在袅袅茶香中,紧张的气氛渐渐缓和。

高原上的纠纷,像冬天的风,无孔不入。草场边界、牛羊混群,都可能点燃矛盾的导火索。旦知刀杰有个绝招——“奶茶”调解法。他说,法律是熬茶的清泉,讲原则;人情是浓郁的鲜奶,暖人心,二者相融,才能调出解决问题的“好奶茶”。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去年那起因撒盐引发的纠纷。一牧民在公共草地撒盐引牛,导致其邻居家的羊在争抢中被顶死。双方各执一词,情绪激动。

旦知刀杰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先把两家人请到帐篷里,一边喝着奶茶,一边聊起家常。等到气氛缓和,他才慢慢切入正题,既讲“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举证原则,也批评在公共草地撒盐的不妥。最终,一场风波消弭于无形。事后,他的巡逻宣传里多了句贴心提醒:“盐请撒在自家围栏内啊!”

10年间,126起矛盾纠纷在他手中化干戈为玉帛。“有事找阿旦”,成了车巴沟牧民的共识,也成了他们刻在心里的“报警电话”。

风雪逆行:站成最可靠的“生命灯塔”

横贯尼巴镇的江迭公路,是“网红路”,也是“险途”。海拔高、信号弱,一场雪就能困住几十辆车。在这里,旦知刀杰和战友是移动的“生命灯塔”。

今年1月的一个深夜,值班室的电话突然响起:一家五口自驾游客被困在光盖山的积雪中,车上还有一位92岁的老人。

“立即出发!”旦知刀杰二话不说,带着救援装备就往外冲。此时室外温度已达零下20多度,狂风卷着雪花,能见度不足5米。

赶到现场时,被困的游客已几近绝望。看到警灯的那一刻,有人激动得哭了出来。“人民警察来了,有救了!”这句话,成了对他最高的褒奖。

最惊险的是发现那位92岁老人时,老人已经出现严重的高反和失温症状,脸部僵硬,说不出话。旦知刀杰立即脱下自己的棉衣裹住老人,将老人背到警车上,火速送往山下救治。

这样的救援,对他而言已是家常便饭。今年暴雪夜,10余辆车被困无信号区。他带队徒步2小时,奋战9小时,30余名游客全部脱险。

更神奇的是,去年7月,他凭借游客发来的一张背景照片,在茫茫草原上搜寻3天,最终找到了1枚失落的婚戒。当他把戒指交还给游客时,对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群众事,无小事。”这句话,他不仅常说,更在用行动践行。

万家灯火:照见最难舍的“赤子情怀”

去年9月的一个傍晚,旦知刀杰在巡逻时发现,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孩子却在牧场放羊。

“为什么不让孩子上学?”他找到小孩的父亲。“读书有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回来放牧。”其不以为然。

那天下午,旦知刀杰在牧场和孩子父亲聊了很久。他讲自己的成长经历,讲知识如何改变命运,讲外面的世界。经过多次劝说,最终,家长被说服了,把孩子送回了学校。

“阿旦”这个名字,承载着牧民如家人般的信赖。他劝返300多名辍学儿童重回课堂;为重病牧民发起捐款;自掏腰包帮扶孤寡老人……

然而,守护大家的背后,是对小家的深深亏欠。最让他愧疚的,是去年冬天小儿子的那次重病。

那天他正在山上执勤,妻子打来电话,说孩子肚子疼了好几天。他以为只是普通的肠胃不适,就让妻子先观察。直到第3天,孩子疼得满地打滚,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赶到医院时,孩子已经被送进抢救室。医生说,再晚来半天,后果不堪设想。看着病床上脸色苍白的孩子,这个在风雪面前从不皱眉的硬汉,第一次流下了眼泪。

“我不是好儿子,也不是好爸爸……但牧民叫我一声‘阿旦’,我就得对得起这份情。”说这话时,他的眼里闪着泪光。

……

如今,在车巴沟的每一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山谷,总能看到“阿旦”和他的战友们巡逻的身影。孩子们见到他会亲切地打招呼,老人们会热情地邀他进屋喝茶。

这个朴素的名字,已经成为平安的代名词。10年守护,80双鞋。旦知刀杰用最原始的行走,践行着最深刻的忠诚。他像迭山上的格桑花,扎根在最高的地方,绽放出最温暖的光芒。

在车巴沟的蓝天下,在牧民的真诚笑容里,“阿旦”这个名字,早已成为平安最生动的代名词——他用最朴实的坚守,书写着新时代人民警察的忠诚与担当。